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是执政党展示政党形象的新舞台,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特征,同时也给政府执政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需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握网络政治参与提供的契机,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飞速发展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步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互联网作为个人、民间组织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正改变着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格局。网络问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开创了网络时代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时代。网络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法治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强化法治保障方面的建设,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是执政党展示政党形象的新舞台,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特征,同时也给政府执政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需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握网络政治参与提供的契机,推动网络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政治秩序。"维基解密"、"斯诺登棱镜门"等等事件再一次将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政治置于闪光灯之下,显示了信息时代科技力量对传统国际政治格局的撼动之力,本文从技术的视角出发,探寻网络科技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对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互联网+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致使高校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在思维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都受到影响,在这种实情下,为了达到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应该把握好"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内容,抓住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增强高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的交互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优势,使其成为公民知情、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当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协商平台,凭借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载体,改善政协民主监督的现实条件,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一、互联网对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网络凭借交互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传播优势,日益发展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当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调动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已然成为政治参与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比重较大,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面,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对政府工作起着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可确定想要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必须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争取可以更高程度上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吸引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工作。需要从现状出发,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然后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整个教育模式,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正以其自身的超时空性、互动性、平等性超越其他媒体蓬勃兴起,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问政、网络监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更强有力的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党和政府在对惩治和预防腐败问题上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途径,是反腐败的重要武器,并越来越受到公民的青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医院政治思想工作者需要详尽了解和准确利用信息网络的诸多特点,不断开创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反腐"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等日益成为大众谈论的话题,而"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媒体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理性看待新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府官员和政府治理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力"等,日益成为理论界和传媒界研讨的问题.那么,新媒体在大众政治参与和政府治理上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的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新旧媒体使用频率对基层政治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旧媒体报纸、电视对公民投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媒体互联网对公民投票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新旧媒体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差异,主要和媒体的管控程度和传播方式有关。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媒体的安全监管和舆论引导,培养公民对媒体的正确使用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客观公正的看法和言论。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加强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融合,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教育格局,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和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高校要认清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究将"互联网+"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教育创新力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4.
郝继明 《领导科学》2012,(27):14-15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国家行为的种种活动。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机制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相互交织与影响,目前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参与渠道较少,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较低,参与的理性化和主动性程度不高。公众缺乏热情和理性又反过来滋长了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  相似文献   

15.
乔伟 《决策与信息》2011,(4):155-155
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但也暴露出参与的盲目与不规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营造有序的互联网参政,更好的发挥其民主价值。  相似文献   

16.
石勇 《领导文萃》2012,(24):25-26
微博政治只能影响权力运作,而不能改变现实政治结构。这是一个有点残酷的宿命。事实上,"公共领域"里的意见表达,如果真要引发政治的裂变,根本就不能单打独斗。当然,微博是社会现实的复制和投射,其"政治参与"游戏,隐喻着各国阶层结构和未来政治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未来更具广泛性和现实性政治参与的一个虚拟演练场。中国今天的微博在理论上已经做到了让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参与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游戏。但其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壁垒,还是把很多底层的人排除掉了,他们不懂,也没时间和雅兴玩这个。  相似文献   

17.
正互联网是"后真相"产生的重要前提。"后真相"是个人情感和个人信念取代事实真相的一种主观判断,它们比客观事实本身更能影响舆论。"后真相"的次生政治舆论功能仍然主要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次生政治舆论监督具有不可  相似文献   

18.
<正>"剧场政治"作为政治生活的一种"表演秀",一种日趋频繁出现的政治"活剧",已日益演化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政治现象。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在"剧场政治"中都有哪些角色参与,参与角色的人各自起什么作用以及是如何互动的?互动的效果如何影响官员晋升,并把这种晋升演变成一种各方"心照不宣"的"台前""台后"的激烈博弈?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以探讨和研究。一、"剧场政治"的角色参与及其互动"剧场政治"的表演是一个多种  相似文献   

19.
一、互联网为提升领导力和公民参与提供历史性机遇自1994年接入因特网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网络社会迅速发展。2002年是博客元年,2007年是网络公民社会元年,2008年是网络问政元年,2009年是微博元年,2011年是政务微博元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网络社会已经从"虚拟"转变成为"现实"。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使得互联网的政治、社会和媒体功能越来越强,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沟通方式、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赋予人民群众新的身份,使"人民"转化为"人人",使群众转化为"微众"。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完成了历史性的一跃,用户产生内容的流量超过网站专业制作内容流量,博客、论坛、SNS等应用的流量份额超过了新闻、搜索、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的总和,互联网的"微众"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空间。互联网的发展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的舆论管理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便利性,同时减少互联网负面舆论对我国政治传播的影响,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政治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