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的人格由玄,儒两部分构成,既有出世无为的一面,也有入世有为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矛盾与调和成就了陶渊明玄儒互补的人生观。在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陶渊明采取了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尽管他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构成的与探寻,从历史人生的角度挖掘新的意义,体悟古代高士的人生矛盾与魅力。  相似文献   

2.
陈天送 《经营管理者》2013,(25):373-374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雕塑艺术创作也应该源于生活,更源于雕塑家对生活及其环境的体验或感受。本文概括了景观设计中景观雕塑的设计理念,和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大影响。随着人类的文明,城市化步伐的加速。景观雕塑也正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这。远古时期的祭祀、拜神、个人崇拜雕塑也逐渐行成发展成城市地标性建筑,旅游景观雕塑,文化传承以及考古雕塑等等。不论从雕塑的美观设计,还是到基座设计,不论是雕塑本身的美学价值,还是与环境的呼应关系。都应该是雕塑家在创作之前,精心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说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人们大都会想到其中的“酒”、“菊”意象,除此之外,“飞鸟”也频频出现在陶渊明的诗中。在这里,选取陶诗中几只飞鸟,略作分析,来探求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以个性鲜明、理想高远、语言淳朴、描写真实而富于艺术形象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文坛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英年早逝,创作领域却涉及诗歌、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他因古怪而另类的创作风格被拒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之外,却因其作品中展现出的强烈的现代文学色彩而逐渐被后人所欣赏。有人对他推崇备至,有人对他嗤之以鼻,但爱伦坡终因其原创性极高的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爱伦坡的美学思想和文学主张与俄罗斯形式主义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的作品在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叙事方法等层面都进行了陌生化处理,这使他的作品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古怪而另类,却也因此具有了一种晦涩而又充满魅力的特色。该文试图对其短篇小说中人物塑造的陌生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程 《领导文萃》2012,(23):93-96
古代问题官员被免职,说法很多,有罢官去职、挂印而去、革职除名,也有陶渊明那样弃职而去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被开除职务了,失业了。现代官员失业了,情况会比较糟糕,没有了权力,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待遇,不仅生活水平大为下降,原来人际关系圈子也会疏远甚至轻视你,导致心理失落。但是古代官员,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子奋(1898—1976),福建长乐人,是本世纪卓越的白描画家和一代杰出印人。其对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建树在于将金石书法原理引入白描花卉创作的同时,又得益于近代写实主义新的绘画观念与技巧,并不落痕迹地化入白描花卉的写生与创作,使衰弱已久的白描传统,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从而也奠定了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透析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硬汉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小说.这部作品流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肉体和精神上都留下了战争的创痕.他与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经历过毁灭之后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杰克·巴恩斯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小人物",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生活对他多么无情,他从不抱怨,也不唉声叹气.生活的前景对于他虽然是那样的黯淡,可他并没有绝望和颓废.尽管心中在流泪,心灵的伤口在流血,可他却仍能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所称赞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相似文献   

9.
李雯 《办公室业务》2013,(11):227-229
柔石是左翼文学史上一位颇独特的作家,他始终保持着对自我风格不懈的追求,创作了一些与当时革命文学主潮相错位的作品。在思想上,柔石把人道主义精神融入小说,并加以个性化的阐释;在艺术上,他从个人的体验出发,进行了多种题材、多样风格和多类人物的探索,从而形成了创作模式的多样性,并且其作品散发着浓厚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延 《管理科学文摘》2009,(33):263-264
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而玄言诗做为山水田园诗发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关健环节,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便应运而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然而,因两人的出身、生活经历不同两人的诗却又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本文从三个层面对二人诗歌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旭东 《科学咨询》2009,(5):46-46,49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后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说到语文学习中也可"不求甚解",可能部分老师和学生不会认同,字词句篇修辞语法,语文知识点繁多、分散,教学中应"求甚解",怎么还"不求甚解"呢?文、理科的学习都有可"不求甚解"的地方,语文学习中"不求甚解"意义更大。成语"不求甚解"出自于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  相似文献   

13.
章飚 《决策》2015,(1):13+12
张国琳20载军旅生涯,大漠硝烟,高原风情给了他无限的遐想和情思……加之他对美术的如痴如狂和勤奋好学,二十多岁就成为大西北小有名气的军旅画家。张国琳是幸运的,初踏入艺术领域中就得遇周思聪、蔡亮、梁玉龙、张自凝、郭全忠这样的良师,为他打开了学习中国画、油画的艺术之门,而后又进入中央美院版画系研修学习,从此一发不可收。张国琳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的阅历、师承也决定了他美术创作的多元和五彩斑斓。油画作品深深打上了那个时期的烙印,带有鲜  相似文献   

14.
电子档案已经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而进入到我们的实际办公生活中,他的发展对于档案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他也与传统档案有着不可相同的使用方式。本文对当前的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交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自己的诗词总是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力臻尽善尽美。即使对一面世就被誉为“精品”、“杰作”,甚至于“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也不例外,诗人在十多年后正式发表时还作了认真修改,结集时再作修订。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可敬可叹。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蒙克(1863——1944)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之一,现代版画的艺术先锋,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恐怖压抑的情调,其代表作有《呐喊》、《病中的孩子》等。在油画创作史中,对同一题材进行重复创作的画家很多,但像蒙克这样总是定期重复同一幅作品的画家却很少见,他的每一次作品重复创作,都会赋予新的自身感受在里面。本文从蒙克重复创作的背景入手,分析蒙克重复创作的特点及思想,对其作品反映出来的作者心理状态和艺术感召力做出分析阐述。以及蒙克重复创作对我个人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痴中滋味     
正痴,常被人视为迂,视为傻,视为癫。实则不然。痴中有执着的追求,有忘我的至情。如果某人沉溺于某事不能自拔而达到痴的地步,对名利地位、荣辱得失全然不顾,他的人格常常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谓"无求品自高"。痴,大都有醉翁之意。王子猷之爱竹,和陶渊明之爱菊、周敦颐之爱莲是一样的。其意并不在竹、菊、莲,而在借以抒情抒怀。有人愤世嫉俗,放浪形骸;有人孤芳自赏,独善其身。所以,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大多都不能像过去年代的人们那样潜心去读一些小说,诗歌、散文等,时代生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这一现实迫使人思考: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咬文嚼字"法,跟上时代的节奏,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由著名管理大师高德拉特博士创造的TOC制约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成为主流的企业管理方法之一,他创作的企业管理小说《目标》以工程管理为背景,备受企业界人士喜爱,许多读者在企业中实践书中描述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TOC制约法在企业应用的深入,高德拉特将TOC引伸到市场与分销领域,并以自己亲身参与的三个咨询案例为基础,结合TOC思维流程在生活和事业中的应用,创作了《绝不是靠运气》。此后,他对项目管理中的帕金森效应(工作总会把时间撑满)和学生症候群(不到临考试不会学习),创造出TOC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项目管理方法上的历史性突破,并撰写出《关键链》一书。  相似文献   

20.
诗人丹真贡布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能产生久远的影响,其一,是他置身于当时的这种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其二,他是以汉文创作的藏族诗人;其三:他的诗歌唱民族团结、奋进和新生活方面具有独创性,具有韵味,显得朴实温情。他在其作品中幽怨的诉说着跋涉的艰辛,以及生活在那个年代里为建筑家园而劳苦大众共有的心声。满怀激情地歌唱,感恩大地给予生命的灵性,所有一切构成了他诗歌特有的美质和风格。他给予甘南草原和那些众多歌唱草原的后继者们眼前那片光亮的宽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