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挥师活捉张辉瓒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叶帅曰: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叶帅送出大门,望其背影赞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呢! 相似文献
2.
3.
谁来主政福建?邓小平在1979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该由谁来主持福建的大政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郑重推荐了项南。 相似文献
4.
5.
看了标题,一定会有人说:这老秦,可能真是老了,连话都不会说了,哪来的"犯正确"的说法呀?是的,没有这个说法。查这个"犯"字,按我们中文的约定俗成,它后面只能配贬义的、不好的词,如"犯错""犯难""犯懒""犯病""犯浑",最不好的当然是"犯罪"。"犯法",这"法"是中性词,但同"犯"一结合,就大大坏了的。那么"正确"是个褒义词,怎么能同这个"犯"搭配呢!难道能说"犯英明"吗?笑话,笑话!但是,只要你能理解"犯错误",也就能理解笔者"创造"的这个"犯正确"了。后者正是相对于前者而言的啊。从我有生以来的所读所见所闻所经的一些人和事,都能印证他的这一解读——可怕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犯正确"。 相似文献
6.
7.
在共和国将帅的行列里,最具传奇色彩的要数陈赓大将。就连他的恋情都令人称奇。最近记者专程采访了陈赓大将的夫人傅涯老人。我们渴望通过傅涯老人的追忆,走进陈赓大将传奇的的情感世界。她首先向记者讲述了陈赓大将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8.
9.
在五星红旗升起后的1955年,徐海东宽厚的肩膀上威武地扛起了大将的肩章,开国元勋的崇高地位由此奠定。然而,在徐海东的人生中,却伴随着一个幽灵,若隐若现,挥之不去。这个幽灵,就是林彪。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1月6日凌晨2时,一颗将星陨落。他,曾为毛泽东第一任秘书,历任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秘书、前委秘书、红四军三十一团党委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任政治部主任等职。红军时期,协助起草了红四军七大决议、《古田会议决议》;延安时期,受中共中央军委委托,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由他起草并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相似文献
11.
在庐山会议上,有人劝粟裕把自已蒙受的冤屈提出来,他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 相似文献
12.
13.
老一辈革命家各有各的风采.愈是随便,愈显出性格.陈赓大将便是这么一位人物.他能跑上台喝一口正在作报告的毛泽东杯子里的水,令庄严的会场顿时笑语哄堂;而他又滴酒不沾,弄得因被搭救而感激不已的蒋介石兴味索然.于是,就有了一连串关于他吃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治理好一支由天才组成的球队的难度,丝毫不比治理好一个大企业难。但卡佩罗却很成功地做到了,他的行为艺术或许能给商业管理者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共产党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相似文献
16.
履新的领导班子能否竖起一面敢抓善管的旗帜,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气魄和决心,更取决于领导者从发之于未犯着眼来带班子的智慧。做好制度设计,发之于未犯。如果能够运用民主 相似文献
17.
《文汇读书周报》编辑部 《决策探索》2004,(9):80-80
许世友将军对家乡大别山怀有特别浓厚的感情。从1950年至1985年的35年间.他共决议4次回家.结果3次成行.1次“流产”。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一些古代先人总结的智慧经验,至今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吸收。清代有一位著名养生学家叫徐文,江西丰城人,他曾经任江西教谕、四川永川知县、河南伊阳知县等官职。徐文一生涉猎甚广,长于诗文,学养丰厚,著作颇丰。其生平喜辑录验方,并极重视养生,是当时全国颇有名气的养生家, 相似文献
19.
有些人特别怕失败。这种“输不起”的心态,来自“输不起”的文化,有一句经典的话总结了“输不起”怕失败的原因——“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不成功,其下场很悲惨。社会嘲笑失败者,而不嘲笑不行动者。文化对失败的不包容,使很多人陷入不作为的状态——由于对失败的恐惧,所以找各种理由来制造不可能,寻找种种借口不行动,来充实“枪打出头鸟”。 相似文献
20.
作为黄克诚的同乡同宗,我对他一直怀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他那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品质,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铮铮铁骨,历尽坎坷、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公仆形象,深谋远虑、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使我产生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