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明显地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在以后的思想发展中,他何以没有陷入“伦理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论窘境,而是通过对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一步步地走向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关键性转变的契机在《手稿》中体现在哪里?我们认为,这个契机就是《手稿》中的实践辩证法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找到了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自然与历  相似文献   

2.
廖兴兴 《理论界》2023,(12):15-22
在既往的研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思想被认为是前后一致的。然而,对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存在一个转变,即马克思在《大纲》中基于生产逻辑批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同时,承认机器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展望,而在《资本论》中则立足资本逻辑抨击机器的应用对工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放弃了对机器应用抱有的美好设想。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地对待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而且体现了其机器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对马克思机器思想转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马克思机器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完善科技治理与增进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3.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理论界关注较多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由自在”是人的类特性、类本质的思想①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②这个著名的命题。但还有一个结论似乎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而这个结论又恰恰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人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拥有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孜孜实践的存在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思想: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是否矛盾?怎样正确地处理经济、科技和文化增长中发挥科技的作用和发挥人的作用的关系?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早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自然的物质转变为由人类意志驾御自然或人类在自然界里活动的器官。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他还说:科学的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另一个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共产党员路易·阿尔都塞。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里着重阐述了马克思"认识论断裂"这一重要观点,认为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用于批判他过去的哲学(意识形态)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这个断裂的前岸。本文针对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关于此问题的阐述,尝试了一些新的解读,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轨迹中不存在所谓的"认识论断裂"。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之前,先要弄清马克思是否承认原始公有制和奴隶制社会形态的存在。对此问题,在史学界以及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上,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些论者认为马克思在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问世之年)以前,还不知道人类发展史上原始公有制的存在。事实并非如此。 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提出:“历史却表明,公有制是原始形式(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赛尔特人等等),这种形式在公社所有制形式下还长期起着显著作用”。在同一时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他写道:“……人类朴素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的财产,而且是在活劳动中生产再生产自身的共同体的财产。每一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  相似文献   

9.
在1845年以后的哲学新视域中,马克思关于人类史前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似自然性规定是一种对社会总体过程的批判性把握、即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由于自身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条件制约,不正常地畸变为外在于人类的非主体无序过程——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状况(参见拙文:《析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的特设规定》,《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准确地说,这还是一种在社会发展与自然过程的一般性比较中形成的理论确证.需要追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这种似自然性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马克思更加关注的一个深层理论课题.我发现,在进一步的科学理论探索中,马克思提出了史前社会历史呈现似自然性现象的本质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特定主客体关系颠倒的物役性思想.以我的界定,马克思的这个  相似文献   

10.
在《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篇中,人们的讨论几乎都集中在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上,而我觉得还有些问题不能忽视。譬如,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对谁来说才是存在的?洪水期前的、历史上古老的资本是不是真正的资本?这两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谁的头脑中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的结局是:投放少量的货币(G)会取回多量的货币(G′)。马克思说:这个结果“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资本论》第1卷,第177页)特别是等价交换的前提下怎么会多出货币呢?马克思提出这个矛盾来分析,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本来存在着这个矛盾,还是为了分析的需要而假设的?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2.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3.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5.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6.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价值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对“价值”概念的涵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文章认为,马克思1879—1880年写的手稿《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给作为普遍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价值’这个普遍范畴是从人们对待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并且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一般价值观,是我们讨论价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有的文章则从这一段话引伸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作为一般哲学范畴的含义就是有用性的论断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是值得商榷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1879年手稿)中的那段话究竟是不是马克思给一般价值范畴下的定义?马克思生前,欧洲思想史上是否提出了作为普遍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对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经济范畴的分析能否直接视为对作为普遍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界说?这些问题都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着,这个主题便是人类的解放。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博士论文》里引用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或是《莱茵报》有关论文中对等级制度的辛辣批判,又或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的揭露,最终目的是要求使人从宗教、专制国家和私有制社会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可以说,正是人类的解放,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活动的轴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论证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存在,蔡仪先生说: “在人类社会之前有没有美的问题,我想要考虑这个问题不妨参考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论。客观真理就包括自然界的真理,这种真理就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有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里曾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客观真理就是人的表象中不依赖于主体、不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重庆女作家杜虹冷冻大脑"的消息一出,人体冷冻技术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这个在科幻小说中屡见不鲜的奇术能否真正将人体完好保存到未来医学足够发达的时刻呢?冷冻人体在未来又能否死而复生呢?文章结合人体冷冻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发展历程,从研究开发、技术应用、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对人体冷冻技术中潜在的技术风险问题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伦理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