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陶鹏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为诗,笔者主旧木,第三、四句作;“形夭无千岁.猛志周长在,”巳于《试还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以本来面目一一驳南宋曾以来“刑天舞干戚”之讹说》考证之,(《鞍山师专学报》1994年1期)尚有情测如兹也。渊明,不会赞颂一个凶恶横道的丑兽。渊明之前,未有诗文赞颂。渊明之后,尤甚即使“刑天舞干戚”讹说乏启,亦未有也。莫非不值得深思乎?传统习惯、民族文化心理深厚积淀是不容忽视的,自觉不自觉人们潜移默化措守不移.譬如,夸父,壮烈也,故为后人领之,共工,豪迈,气盖非凡也,故…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读山海经》是一组兼有咏史与游仙内容的诗歌,通过咏史表现了诗人对社会“淳风日尽”的幽愤,通过游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缺憾的补偿。咏史与游仙统一在诗人“自娱”的创作目的和审美标准基础上,从而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带来了多样性,也给陶诗的美学思想带来了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1、陶渊明若干问题新考(徐声扬)(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论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第三次大开拓(魏正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谈陶渊明的五种人生抉择(铁明)化江师专学报》一期4、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浅论(李阳春)《川陈学刊》一期5、陶渊明享年63岁说辨正(魏正申)《江西社会科学)一期6、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顾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一期7、辛弃疾与陶渊明(石红英)(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一期8、陶渊明诗中的劳动美(丁三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一期9、欣慰、苦闷、解脱重读陶渊明快去来兮辞》(周明)肝苏教育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而后人则因其未入晋宋两朝的仕途而称其为“靖节先生”.《晋书》等史书说陶渊明是隐逸诗人,把其描绘成一位不拘世名、超凡脱俗的诗人.这一评价果真恰当吗?纵览陶渊明的诗篇,其中涉及到身后名的诗句屡见不鲜.如:“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读山海经》其九)“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形影神并序》等.在此欲将“陶渊明的身后名”解析一下,看其究为何物.  相似文献   

6.
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本文阐述两点看法:第一,探讨了桃花源理想是陶渊明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着重提到庄子“万物齐一”思想对陶渊明不鄙农民观念的影响;第二,“桃花源”一名得之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一则中“邓林”的启示,内蕴深意。  相似文献   

7.
对"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的解读学术界存在着历史主义和接受美学两种倾向.历史主义者穿凿附会,旨在挖掘组诗的政治寓意,结果诸家解释互相矛盾.而实际上,"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接受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在阅读<山海经>时,陶渊明的期待视野与<山海经>的神话性质相契合.他以<山海经>游仙娱情,渲泄政治愤懑,从而获得了"俯仰终宇宙"的审美乐趣和人生自足.  相似文献   

8.
1、回归自然与遥阴存在──论陶渊明诗歌语言(戴建业)龙江师专学报一期2、《四库全书总目·陶渊明集提要》辨证(周期政)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陶渊明集注》前言(魏正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陶渊明年谱新说:读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孙梓洲)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期5、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叶赛宁:中俄渔歌比较研究)(岳风群)外国文学一期6、陶渊明自然思想初探—一读陶札记之七(赵治中)绥化师专学报一期7、陶渊明生死观漫议—一读陶札记之八(赵治中)丽水师专学报一期8、浅论宋代的“崇陶〔陶渊明〕”现象(吴惠娟)贵州社会科…  相似文献   

9.
陈明富 《东方论坛》2012,(6):102-105
一些译本、教材等对于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一句中的"长"字注音释义颇有分歧,意见有两种,一是应读cháng,作形容词,义为"长短"之长;一是应读zhǎng,作动词,义为生长旺盛,丛生。孰是孰非?从词语"草"、"木"及"草木"与其后词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诗句意义、陶诗用语规律等角度来看,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应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另外,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中的"长"也应为动词,读zhǎng,义同"道狭草木长"中之"长"。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供职荆州”,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房玄龄《晋书》,颜延年《陶征士诛》、萧统《陶渊明传》、无名氏《莲社高贤传》诸材料,均不曾有记载。首倡是说者,据笔者随见,始于吴仁杰《陶精节先生年谱》所引叶少蕴一段话语。就是说,此种说法乃始于北宋学人。然而与叶少蕴同为北宋人工质《栗里谱》却不载此事。叶说既出,即引起了古今无数从事陶渊明研究者的注目,故自彼迄今,几平凡涉及陶渊明生平论著,无一不认为陶渊明曾供职于荆州的。而持此说者,对陶渊明当进供职荆州的幕主,又存在着两种意见:即一为桓玄,一为刘裕.所…  相似文献   

11.
1、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晚年“处穷”生活的影响(梅大圣)《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桃花源》与小说源流(韩春萌)《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略论陶渊明的“杂诗”(王延箴《徐州教育学院学报》一期4、恬然澄清──《陶渊明研究·导论》(戴建业)《湖北教百学院学报》一期5、真正艺术的人生──读陶渊明诗文扎记(赵治中)《丽水师专学报》一期6、松、菊崇拜与魏晋士人心态──认陶渊明谈开去(李平)《湛江师院学报》一期7、论陶渊明性情及对诗文的影响(曹庆鸣)《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一期8、花开有异竟自芬芳——陶渊明孟浩然诗…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神秘莫测的。最近十几年来,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探讨,越来越深入,新见层出。陶渊明依旧具有空前未有的吸引力,他简直是一处富矿。仅就其《闲情赋》而发表的文章,已达数十篇之多;如果将一些论陶专著而涉及者亦计算在内,则庶几近百篇。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或主言志寄托;或主讽谏感遇;或主爱情浪漫;或主游戏文字……俱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扬扬洒洒。人们对此篇《闲情赋》引起更大兴趣,因为此赋确系千古奇文,神妙非凡,想像超越,文采绮丽,荡人心魄,为一少有的审美对象也。笔者殊喜渊明此赋,1986年前后先后发表了《陶渊…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商周时代的职方氏是《山海经图册》最早的绘制者,训方氏则是《山海经》释图性文字的最早著作者。从最初的来源、作用乃至具体的文字结构上看,《山海经》应该是一部由宫廷传播开来的具有地理性质的释图类著作。《山海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它大致属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所载大多为先秦时期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掌故或对天下地理的普遍认识,其中多有对于出铁之山的记载,同时充斥着大量的神仙方术、长生不死等思想,因此,《山海经》既非成书于夏代,也非秦汉以后的著作,其大致当是产生于商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4.
1、玄学与阮籍、陶渊明的人生思想(李健)《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南阳高士刘子骥(李昌明)《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在对自然的沉思中寻找心里平衡——也谈王维、陶潜等人的山水诗的内蕴(王启凡)《辽宁大学学报》一期4、酒与诗之精神通缀——读陶渊明(刘晨鸣)《川东学刊》一期5、陶诗“一去三十年”注释商榷(洪淑芳)《浙江师大学报》一期6、陶渊明诗歌之“真”(周唯一)《衡阳师专学报》一期7、陶渊明田园诗意境成因再议(徐安辉)《固原师专学报》一期8、贵在创新——魏正申《陶渊明集译注》述评(刘益阳)《辽宁电大学刊》一期9…  相似文献   

15.
略论《山海经图》的流传情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存的《山海经》是《山海经图》的释读文字 ,所以要研究《山海经》还必须对《山海经图》的有关情况进行考证。《山海经图》亡佚的时间 ,大致可推定在汉宣帝至汉成帝之间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在《老生》中采取了多声部叙事策略,作者是最高层次的叙事者,其次是饱学之士的老师,最底层的叙事者是唱师。与多声部叙事相对应,《老生》的文本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由《山海经》部分原文组成,属于原典部分,它构成全书的意象系统,奠定了小说的格调;第二个层次由师生对话构成,这既是对《山海经》原典的阐释,又直接促成下一层次的故事讲述,它是沟通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桥梁;第三个层次是唱师的回忆,由革命、土改、文革和改革四个时期的故事构成,呈现了“无言的历史”,这是《老生》的主体部分。多声部叙事令文本系统奇崛而突兀,也使得文本的意义系统含混而丰富。  相似文献   

17.
廖仲安:《读陶的几点想法》石川忠久:《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1)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2)伊藤直哉:《归去来兮辞札记》(3)李文初:《地区性陶渊明研究述评》(4)沼口胜:《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5)魏正申:《陶渊明研究的断想》(6)渡部英喜:《陶渊明故里小考》  相似文献   

18.
巴人世系考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山海经》此语类似,《路史·后记》曰:“伏羲生咸鸟,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后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稍有不同的是,《路史略《山海经》中的“太吴”改成了“伏羲”,并又在“后照”之后加进一“顾相”,认为“顾相时始为巴人”。由于《山海经》与《路史》的记载,加上太昊、伏羲的区别,在巴族族源问题上便形成了西源说、东海说和东西二源、形成于清江说。西源说认为,《山海经》记载中的太吴即伏羲,而伏羲为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民族语言学,比较语言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崭新角度,论述了近年来在《山海经》研究领域内所取得丰硕成果及新的突破。从范围上说主要是将《山海经》的研究从原来狭窄的地理区域突破出来,从中国圈、亚洲圈、进而扩展到世界圈;从性质上说,主要是从原有的偏见──“神说”说的罗网中突破出来,率先提出了“信史”说和“上古世界大观”说;从研究方面上说,则突破了原有的文献征引、名家诠释的“雷池”,充分运用“语言”这一活的化石,采用民族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与国内外其他学科如人种学、遗传学进行接轨研究;而最大的突破则是思想方法的突破,是对于以往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的突破,让思想冲破了牢笼,提出了要进一步揭开《山海经》中所蕴藏的上古世界文化之谜的谜底的大胆的想法,可以给人以全新的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也求甚解     
林振宇 《社区》2010,(23):17-17
读书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求甚解。一种是也求甚解。 有的读书人选择不求甚解,说这是句成语,源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理由似乎很充足,但却曲解陶渊明的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