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南宋军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顿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精简军队 ,裁汰冗兵 ,建立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 ;2 .加强军队管理 ,改革更戍法 ,实行将兵法 ;3.完善募兵制 ,实现寓兵于农的保甲制 ;4 .重视军需。王安石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虽然没有解除北宋的西北边患、改变“积弱”的政治局面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使北宋军事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中国军事史上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积贫积弱”的王朝。所谓“积贫”,就是它一直存在冗兵、冗官、冗费之患,造成长期的财政危机;所谓“积弱”,就是它军力不强,不能抵御我国境内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最后为女真政权灭亡。这个问题曾经吸引了古今很多历史学者的兴趣,进行研究和总结。这里,仅从北宋军队的角度,分析北宋军力不强和不能抵御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进攻的原因。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北宋自太宗朝起,统治者就对阵法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建设,以期取得对外作战的胜利。北宋末年,当政者抱残守缺,以防范武将为己任,最终酿成靖康之祸。南宋初年,宋高宗企图通过继承和沿用北宋诸帝授阵图的传统,实现“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然而在消极防御国防战略和“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的影响下,阵法创制流于形式,预授阵图成为统治者控制武将的重要手段,在战场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南宋武将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控制,并自创适合与金军作战的阵法,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宋金议和后,“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再次发挥作用,南宋初名将云集的局面不复出现。  相似文献   

5.
北宋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辽和西夏的威胁,与辽和西夏的战争刺激了北宋对阵法的研究和创制.从太宗朝到神宗朝,对阵法的研究、讨论、演习、运用从未中断.特别是神宗锐意整军,在他的主持和推动下,阵法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将从中御”传统家法的束缚,阵法建设并未使北宋的军事能力发生改观.  相似文献   

6.
北宋禁军军队编制自前期至中后期经历了由营兵到队兵的转化,本文分析其演变轨迹、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以考察禁军军营设置的变化为主线,辅之以了解北宋军制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北宋军事编制变革的必然性.将新旧两种军队编制作一对比,则可以看出新编制是对旧兵制的一种扬弃,有其进步意义,并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曹玮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之子,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北宋前期西北边疆最为著名的御边将领。曹玮为将,极负卓识,在其任间,制定联络吐蕃制约西夏之边策,成为有宋一代之基本国策。曹玮善于治军,亦极善用兵,故在西北边防保卫战中,屡建奇功。其守御西北边境近三十年,制定了许多御敌备边的制度与措施,如修筑寨城、疏浚堑壕、招募弓箭手屯田及团结蕃部以固边圉等。这些制度与措施多为后代沿用,成为宋代西北备边的基本法规。曹玮御边,虽历三朝,但其主要功绩尽在真宗一朝,故从曹玮的御边方策及事迹中,亦可看出,北宋真宗朝西北御边政策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是一位诗人,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杨万里文人知兵,其对金的军事谋略亦值得关注。杨万里对金的军事谋略主要表现为:选将以新,任将以能;淘汰冗兵,以边地养边民;两淮引民屯田以沿江拒守;主守后战。杨万里的军事谋略切合南宋实际情况,阐明了南宋军队存在的弊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南宋对金的军事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惜其军事谋略未被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太祖、太宗通过简拔厢军精锐、扩充禁军,实现了“收其精兵”的既定目标,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军事基础,改变了厢军这一藩镇旧兵的性质。此后,奉行“祖宗家法”的北宋君臣,在军队建设中,都把厢军与禁军视为一体,不断以厢军补充或升隶禁军,同时又把不合格的禁军兵员降为厢军。尽管厢军、禁军的主要职能不同,但在北宋时期却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整体,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募兵制条件下北宋兵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歼灭敌人1100多万,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打败了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军队.指导这支军队取得辉煌胜利,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突出地位.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创造出哪些“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这些作战方法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历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为防御辽朝,赋予边将便宜行事权,令其长期驻守,但多地位低微,领兵数少。在宋辽战争中,依据御赐阵图如果无法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甚至会使己方蒙受巨大损失,则会导致一些有为将领不得不在关键时刻突破将从中御的限制,而采取便宜行事的做法,采取自己认为更合适的作战方略。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国策,武将畏谨之风日盛,即使赋予他们便宜行事之权,也不能发挥应有之作用。而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自宋太祖始就采取诸多措施限制武将的便宜行事权。  相似文献   

12.
岳飞与南宋及金朝的政治关系比较复杂,南宋初期,由于宋金战争的客观需要,武将地位上升,结果与北宋所推行的文人政治策略发生严重冲突。这种冲突必然会使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处于若即若离的窘态之中,一方面,宋高宗的“艮岳”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抗金的勇气;另一方面,随着宋金战局的变化,金朝一改与南宋的正面冲突战略,而为利用南宋文人的政治力量来分化和瓦解其日益强大的武将势力,此时宋高宗的抗金态度也开始转向消极。于是,岳飞便成了当时南宋文人与武将之间争夺权力的一个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宪政之基本精神是以根本大法限制最高政治权力。宋代中国政治已经具有若干接近于宪政的准宪政特征:宋太祖、太宗的家法,实际上是宋代政权的组织原则,在约束皇权方面,相当于一部高级法在发挥作用;北宋皇权、相权、台谏三权并立,是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敷设;北宋的文官制度,以科举考试、业绩考核、高薪养官等制度为中心,已具有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雏形;北宋的党争,以政见之不同为主要争论中心,可谓政党政治的雏形。北宋的准宪政政治对宋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绍兴和议"(也称"皇统和议")是宋、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实力对比下的产物,是在双方力量均势的背景下签订的。从双方的军事力量上看,宋军的力量弱于金军;从双方的经济实力上看,南宋的经济实力强于金朝;从双方的政治组织能力上看,宋朝的行政效率及执行能力较之金朝的行政效率及执行能力低下。"绍兴和议"是宋、金关系的转折点,是双方由战争状态向和平状态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北宋在国防上长期被动挨打 ,以“积弱”闻名于史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武将萎靡、怯懦的精神状态有关。而北宋将领消极精神状态的产生 ,则要追溯到宋朝开国时期的有关政策。正是在宋初统治者 ,特别是宋太宗的刻意打击、压制之下 ,原本强悍的武将群体在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变 ,并由此对国防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厢军是役兵,从事杂役,如修城、铺路、造船等.然而,宋代主力作战部队主要集中于边疆,造成内部兵力短缺.鉴于此,宋廷不得不赋予厢军重要的军事职能.厢军不仅被当作内部主要镇守兵力,执行对内镇压职能,如镇守地方、参与巡检等,还被当作对外防御兵力,执行对外防御职能,如戍守边疆、对敌作战等.厢军正是通过履行以上职能,为维护宋王朝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宋代三峡因其显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朝廷军事布防的重要区域。三峡拥有全国最为详备的地方武力,不仅兵种齐全、兵量众多,且具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南宋后期西部抵御蒙古入侵的主力军。三峡宋军虽无统一的指挥系统,但它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联防体系,密切了三峡地域军事合作,有力保障了宋代长江上游的军事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杯酒释兵权”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杯酒释兵权”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皇权制度,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中国再次形成大一统王朝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军事保障,也为宋代文化科学事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但同时也产生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国家财政开支增加,行政缺乏效率,军队缺乏战斗力,为以后的政治改革添加了阻力,最终使宋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