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书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但王右军之“右军”,文献记载不一。一云“右军将军”,一云“右将军”,今多从《晋书》作“右军将军”。通过分析唐修《晋书》以前各类文献对王羲之官职的记载,结合东晋的品秩,纵观王羲之一生仕历,认为王羲之任的是“右将军”而不是“右军将军”,右将军会稽内史也不同于一般的郡守。  相似文献   

2.
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最近从关帝庙正殿取下一块匾,上面有(?)(由右向左读)四个字,引起了古文字学界极大的意注。听说中央电视台连续作过两次广播,第一次广播说,这四个字没有人能够辨认;第二次广播说,电视台收到了各方的来信,都辨认这四个字是“气生道成”。我曾奉太原晚报之邀,对这块庙匾进行过现场了解。据东黄水镇的居民说,这四个字他们世代口头传授是读为“易生道成”。我认为这个传统的读法不误,现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3.
契丹小字解读的又一部新作———《谜林问径》一书出版韩桂荣(辽宁民族出版社)契丹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是东胡支系鲜卑后裔,于公元5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至10世纪初建立了统治北中国的辽朝。辽朝创制了两套文字,史称“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由于书禁及战乱等...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策”,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后说武断而不符史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令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晋隔三国年事不远,隆中诸葛故宅尚存,襄阳郡守刘弘得以观亮故宅,当不是妄说。  相似文献   

5.
娱乐广场     
蒲松龄医诗戏儒生相传,蒲松龄早年流落山西浑源,因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饣胡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药到病除,圣手时医”匾给他表示感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字写成了”字。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这副寒酸相,竟能医能诗,他有多大?便蜂拥而至发难,准备砸掉他的牌将他赶出浑源。蒲松龄听见门外吵吵,忙出去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说罢递一张纸。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等书中,“言”字有荐举义;“恨”字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思念”与“情”二义,皆不见于古今著名辞书。本文对此作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乾隆年间进士,江苏兴化人,与当时的李鲜、金农、高翔、汪士慎、黄慎、李方膺、罗聘等人合称为“扬州八怪”。他的画、诗、书虽被称为“三绝”,但仍以画最为出名,所以,散见在他的文艺作品及书信中的文艺主张更不大引人注意.其实,郑板桥关于文艺的一些论述,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一清王朝时代,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封建政权除残暴地镇压农民运动外,还特别对知识分子文化界加强控制,制定了种种扼杀文化事业迫害进步文人的政策(比如多次兴起的“文字狱”就是其中残酷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乾隆年间,除继续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外,还  相似文献   

8.
我在《什么是六书》(《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引证了许慎《说文》叙,认为汉字的造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类象形”,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文”;一种是“形声相益”,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字”。此外,再没有第三种造字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标志着汉字的两个历史阶段,汉字发展到“字”的阶段,没有再向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汉语是单音节语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我又引了《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  相似文献   

9.
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宛委山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 ,人多以为是唐时原刻。经考 ,该摩崖在宋嘉泰间已漫灭 ,嘉定间郡守汪纲重刻 ,清嘉庆中又经好事者重度勾勒 ,遂显今貌。文中“秘书监”三字系后人加刻。  相似文献   

10.
一、《甲申岁弋闯志》辨伪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闯王陵”“李自成生平陈列室”内,有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展品,名曰《甲申岁弋闯志》。此志并《通山县志》、《程氏宗谱》、《九宫山志》及马镫之类,被视为李自成“殉难于此”的有力证据。展品原件墨书抄本,除标题“甲申岁弋闯志”外,正文十二行,约三百六十余字,末署“顺治二年乙酉腊万年掘录”;“民国元年仲秋八世孙麟安移录”。万年为何人?待考;民国元年为一九一二年,上距顺治二年(1645)已二百六十八年。易言之,此志是二百六十八年后的一个传抄本,整整相隔有清“享祚”的一个朝代,它把李自成死难于  相似文献   

11.
金鉴 《北京纪事》2010,(9):102-102
收藏界讲究“缘分”。十年前的五一长假,我闲来无事,逛古玩市场。在一摊位前伫足,见一小塑料袋内装有一物。摊主告知是一块墨。好奇心驱使着我将塑料袋打开,一块大墨映人眼帘,拿在手中欣赏。“晋唐心印”四字描金,已被尘封所掩饰,字的轮廓依然清晰,墨名底下,为一巨型印章,是乾隆皇帝的印章(八徵耄念之宝)。  相似文献   

12.
从岳阳楼历史沿革入手 ,重点研究岳阳楼文化现象 ,并对岳阳楼文化价值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首先是讨论岳阳楼诗文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其次是从文物角度讨论它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 ,再是从人文景观的角度讨论他的旅游价值 ,由此证明岳阳楼产生的“先忧后乐”精神极具文化价值。因此 ,今后岳阳不但要发扬这种精神 ,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且要做好岳阳楼的保护工作 ,尤其是要制订保护规划和研究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简化字(或偏旁)“刍”是在隶变俗体“■”“■”的基础上省书上部构件的结果,大约产生于唐代前后。“■■”字简化作“面”是在“面”这个古代假借字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结果。“辞”并非直接由“辭”简化而来,而是来源于“辝”。“辝(辤)”字俗书讹变作“辞”,而古书“辝”“辭”混用不分,故“辞”亦或被视作“辭”之简体俗字。俚俗以“辭”既简省作“辞”,据之类推,则“亂”字亦简省作“乱”矣。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文字学 1.什么是文字学。在我国,“文字”这个名词是后起的。“文字”本叫“书”、“名”、“文”或“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①这里的“书”就是指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  相似文献   

15.
“■”、“■”二字,在我国汉语字词书中,始见于清初吴任臣《字汇补》。其书释“■”为:“与馨同。见《齐民要术》,又见杨慎《山海经补注》。”释“■”为:“读与馨同。《金匮要略》:‘(殸 禾)’饪之邪。’”稍后于《字汇补》问世的《康熙字典》对此二字的诠释与《字汇补》完全相同。《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向深远,以致我国现代编纂行世的大型汉语字词书,凡收有此二字者,如《中华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台湾省编)均沿袭了这一误断,乃至现代日本诸桥辙次所著《大汉和辞典》也受其影  相似文献   

16.
姚鹓雏(1892——1954),字伯雄,松江人。年轻时读书便显露头角,得到郡守戚扬和乡前辈杨了公的赏识器重。他自叙“余年十六岁时,毕业松江府中学堂,郡守戚公扬,亲临监考,于国文试场见余再取试卷纸,问前发卷已损污乎,余告以写完须赓续,戚公异之,嗣阅卷乃大称赞。时余父将命余习商,公闻之,传首县,谓姚某必宜升学,倘绌于资,宜佽助之,卒送余考京师大学。”又说“在中学时,始作小说《洗心梦》一篇,乡丈杨了公见而叹为有夙根,属人致意……遂畅谈定交。”在京师大学堂读书时,为林琴南的得意门生。“先生掌教京师大学堂时,余为预科生。先生甚赏余文,有二次加以极长之评语,悬诸阅报室之镜框中,有‘非熟精于宋五子之说者,乌能鞭劈入里至此’云云”。姚认真写小说始于1913年。自谓“忆民国二年冬,上海某书局始倩余为文言长篇,余撰《燕蹴筝弦录》一书应之……自是请者渐多,余亦为之益勤。时王蓴农主商务编辑,频以书来敦促,于是又成短篇十余,则力摹畏庐师译狄更斯之作。……生平不好言情,最嗜为林师译狄更斯、欧文之书,言社会家庭情状,沉痛处以滑稽出之者。”《燕蹴筝弦录》是就朱彝尊《风怀诗二百韵》敷演开来的。《风怀诗》是否写朱与小姨事,后人意见不一。邹弢在《三借庐笔  相似文献   

17.
说“朝”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注一〕作为记录汉语之符号——汉字,远在造字之初,表意性明显。按其形皆可知其义,形义一也。因形表义,义蕴于形。由殷虚甲骨,可察一字之源;纵览金、石、籀、篆、隶、楷之变,其正、误可辨。(?)(朝)字,以殷代甲文较今之楷书,其结构无二,古人造字之旨亦明。然汉·许慎《说文解字》主小篆之形,附会其说,“朝”之形义离矣。今人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一书,“朝”字释例,据金文而未之验以甲骨,溯流而未穷其源。笔者欲探“朝”字本源,遂  相似文献   

18.
赵炎 《社区》2013,(11):44-45
中国人摆谱的历史十分悠长。古人对摆谱早已很不待见。对付摆谱者.他们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小窍门。 一针见血 西汉末年。庐江都尉刘敞到基层走访,有百姓拿着枯萎的稻谷投诉:“本地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县吏竟然还强逼我们完税!”刘敞说:“这事归郡守管。”于是他就去找郡守反映。郡守先是否认旱情,待刘敞拿出枯萎的稻谷作为证据后.他居然恼羞成怒,反问刘敞:“这是都尉该管的事吗?”  相似文献   

19.
清末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驰名中外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成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始人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道光二年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其子杨绍和,字彦合,号勰卿,同治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他“禀承家学,一专于书,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杨保彝,字奭龄,号凤阿,以增孙,同治九年举人,曾任京师总理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一书中使用“善”字达52次之多,但是它的特殊含义一直为历来注疏者所忽视。通过考察《老子》一书中“善”字动词意味的本原性及其在全书中的一致性,可以重新梳理“善”与“道”、“德”的关系,并且揭示出普遍对于“善”所作的具有伦理倾向的解释妨害了对《老子》以及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