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邓小平对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他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成功实践,坚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从解决"后发展"问题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点,以现代化为蓝图,从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人、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启动机制--解放思想、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改革、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义利统一等方面展开思考,有效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问题,始终保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从解决"后发展"问题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点,以现代化为蓝图,从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人、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启动机制--解放思想、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改革、社会发展的驱动机制--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义利统一等方面展开思考,有效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问题,始终保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4.
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对此,历来有不同的提法和争论。例如,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本动力,近几年来又提出了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至今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其实,这些提法并非都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但又都没有把问题说到底。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有一个以一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因,而是社会发展诸因素中最深层次的客观动因。本文仅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有许多说法,如"自然动力论"、"神学动力论"、"人性动力论"、"合力论"等等,但往往轻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事实上,文化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认为,文化不是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属而存在,其实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从全面的角度看.文化同时具有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力一面,因而文化具有二相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诸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其中,生产力居于这一系统的核心,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以及制度因素是这一系统的外层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处于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状态之中。对社会发展动力进行多元性思考是坚持辩正分析方法的要求,是深化我国社会改革、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亦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推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发挥好科学技术和人两大重要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里的生产力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力 ,而是“先进生产力”。弄清“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推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微观基础"时,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原典,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的价值,并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他既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辨证地统一起来;既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又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体性因素与渗透性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了重大创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内部诸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市场经济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改革创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矛盾体系,揭示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矛盾是生产力中的两对基本矛盾,进而认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的主要矛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内部诸矛盾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动力支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道德进步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发展理论构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上,它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为哲学依据,是对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国情深刻反思的结果.这一理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发展战略、根本动力、内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模式、发展趋势、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体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3种基本形态。本文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现代科技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起来,强调文明是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或根本性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补充、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三个代表”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的丰富、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公有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动力。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日益紧密地联系 ,并走向整体化的历史过程。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经济全球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其根本动力。在整个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 ,当前的全球化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它的社会性质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 ,国际垄断资本企图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这种全球化过程对整个人类社会有多重作用。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 ,另一方面加深了垄断资本对世界人民的剥削 ;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某些机遇 ,另一方面则更多地使它们面临新的威协和挑战。同时全球化还为将来整个世界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尽量避免当前全球化的消及影响 ,使历史更多地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存与发展始终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最基本的权利,社会制度应该对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个性自由的共产主义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现实,决定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决不能也不可能跨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体现在人的发展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社会与人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在坚持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