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康琼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15-17
目前我国农村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威胁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存。但现有的环境政策和环境制度建立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的,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其特点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让农民参与到环境管理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1955-2000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士云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60-66,75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确立,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农村出现和推广,在"文革"期间得到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缺医少药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衰落和解体,自费医疗制度再次成为农村居主导地位的医疗制度,相当规模的农民失去了社会或社区提供的集体医疗保障。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是运行机制市场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但是,其覆盖面比较小,以致在医疗供给并不怎么短缺的情况下出现了农民医疗保健有效需求不足、新的"看病难"和"医疗难"等问题。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如何更好地治理农村环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政府主导型环境保护模式下,由于地方政府职能以及农民参与权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频发的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就是例证。因此,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是必要的,并且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具有法律基础与现实基础。在此基础的分析之上,从行政法的角度出发,以农民参与权为基点,建议在农村环境治理的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和行政法制监督等方面吸收农民参与进来,以期实现对农村环境更好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宋宪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40-41
近些年来,在农民增收的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通过深入基层,对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中介组织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农户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了农村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农民维权组织和农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农民维权组织存在的可能性和对于农村发展的作用,介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和基本运行情况,梳理了农村维权组织和农民权益、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农民维权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并围绕这些问题与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广竹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
农村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是在传统的城乡二元过渡体制下维系农村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着手分析,得出农村社会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主体——农民(包括农村村级干部)自身没有意识和没有能力参与到农村社会事务中去。所以,加强农民教育是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一条不可忽视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孟新婷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9-35
依据全国2343个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社会交往、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比重不足三成,整体参与度偏低,且存在“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农民的社会交往与责任感显著影响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内的“仪式性消费”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仪式性场合获取信息与资源,带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外出次数会逐渐削弱农民的乡村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意识,弱化乡村认同,不利于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民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是干部、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影响。基于此,通过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发挥“关键少数”带动作用和凝聚“普通多数”合力,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热情,增强其责任感,进而提高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率。 相似文献
10.
袁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28-429
中国农村的独特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挑战。文章第一部分分析农村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传统合作医疗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指出不应是建构当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导形式;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三部分指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制度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民素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开良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365-367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农民素质大多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较高,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和涉农产业劳动生产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决策,合理配置,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彬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农民行为均衡及其转变的分析,认为,为了避免恶性社会冲突,必须建立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在农村范围内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深入调查,发现农村多数人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组织.好事为什么难办?作者在丰富的调查资料中归纳出四方面的原因:(一)合医组织的管理制度问题;(二)合医的经费问题;(三)村医的素质问题;(四)富裕地区无人参医问题.就当前农村居民刚刚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合作医疗还是需要的.本文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关键措施是提高村医素质,应从整顿现有村医队伍和培养新生力量两方面着手.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将不是今后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核心,在农业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影响农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民素质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优化了农民的心理。促使农民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个性的独立性不断增强;敌对、焦虑心理日渐消除;心理健康水平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显著增强的趋势,这种变化对新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随着流动给农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这种趋势则更加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教育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中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海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4):13-16
在我国,农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当前,由于农村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农民通过教育加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实现、农民持续的增收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保证,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德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19-24
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大胆摸索和有益尝试,它为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展对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对回应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彩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43-1147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劳动力正走向结构性短缺,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梳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简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地位,通过探讨新生代农民的特征、观念和利益诉求,提出加速新生代农民培育的措施和动力机制,以此化解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农民荒"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