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华彩乐章─—论郭保林诗化系列散文及其艺术构成机制姚春树,郑家健一从鲁西平原上走来了一位充满激情和极富想象力的散文家,这就是郭保林。新时期以来,他已出版的散文集有:《青春的橄榄树》、《有一抹蓝色属于我》、《五彩树》、《绿色的童话》和《郭...  相似文献   

2.
吴伯箫开始写作于一九二五年,奠定他散文地位的,是他三十年代出版的集子《羽书》,而标志他创作风格成熟、代表他创作最高成就的则是他在六十年代写的散文集《北极星》了。《北极星》中,尤其以那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为最佳。这组散文,有写当时“革命者荟萃的地方”的《延安》,有反映当时延安军民“丰衣”和“足食”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有写“安居”的《窑洞风光》,还有表现当年延安军民精神风貌的《歌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开手,致力于散文创作,一生写下了《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杂文遗集》等作品,形成了他散文的“清新朴素、简洁自然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摒粉饰、去藻绘、写真情,“意在表现自己”;他的散文重构思,善传情,富诗意,委婉、细腻、精致.  相似文献   

4.
杨朔是描写人物的能手。从三十年代后期起他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写过几十个短篇,《红石山》《望南山》《三千里江山》等七部中长篇,为我们制作了一幅众多的生龙活虎的人物画廊。看过杨朔全部作品的读者,感到他散文中的人物比他小说中人物更美,更动人,如果说一位作家的早中期作品是为他后期创作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杨朔的小说创作为他后期的散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他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富经验,用于他艺术性散文的人物刻划,以至达到大朴之巧、娴熟自如的地步。这是多数读者偏爱他散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一生所写散文,约可分为三类:一类以写景状物为主,包括著名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以及许多游记。一类以记事写人为主,如著名的《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作品,这两类大都抒情成分较重,故又被不少人名为抒情散文。还有一类以议论为主,主要是晚期写的杂文以及其他的短评、短论。这些散文各有特点又互相交织,构成朱自清多姿多彩而又完整的记叙、抒情、议论的散文网络。本文仅就他写景为主的散文的美学特色和山水意识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杨朔同志辛勤耕耘的散文园地里,《茶花赋》是一株引人瞩目的奇葩。在这篇一千六、七百字的短文中,作者借景抒情、托花言志,热情地讴歌了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茶花赋》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艺术构思的成功即是其中之一。杨朔同志在散文中以追求意境著称,同时也以致力于构思见长。他说: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  相似文献   

7.
刘白羽是我国当今散文大家之一。在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五十周年的今天,总结他在新时期十年的创作新经验,无论对他本人的创作,还是时繁荣我国散文创作,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祖国进入新时期的大飞跃中,刘白羽也开拓了自己散文创作的新历程。正如他自己所说:“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到来了,那些积聚的形象,象火一样一触而发,我意想不到地写出《巍巍太行山》;而后又写了《昆仑山的太阳》、《樱海情思》、《罗马》、《翡冷翠》;最近又写了《翡翠城》,《海上日出》。我走向散文创作一段新的历程。”十年间,他出版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三个散文集。还写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记朱德同志》。另外还有多篇散文散见于  相似文献   

8.
杨朔(1913——1968),是我国文学园圃中的一位辛勤的园丁。他勤于耕耘,给人民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他的创作从中短篇小说到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仅就他的散文艺术试作粗浅探索。杨朔有着诗人的气质,他是把散文当作诗来写的。他的散文再现不同时期人民的斗争和时代的激流,“象一颗玲珑的宝石,闪耀着眩目的光芒,又象一杯醇浓的美酒,含蓄着无穷的意味。”表现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即是: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里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  相似文献   

9.
碧野同志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他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年,先后两次去新疆深入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还写了歌颂祖国边疆风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风貌》等,《天山景物记》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被选人《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 正如作者在本文结尾说的:“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  相似文献   

10.
<正> 同宾同志是社旗县人,我和他是同乡。我很早就知道他酷爱写作:小说、诗歌、杂文、乃至戏曲,他都写,可见其文学爱好之广。而最能显示他的写作水平且成果最多的是散文。自从他1963年开始发表散文起,迄今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有一百多篇长短不同的散文作品问世。最主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创作的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报告文学》、《文  相似文献   

11.
艾煊的散文写作,比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丰产丰收。建国三十余年,只出了两册集子《碧螺春汛》和《雨花棋》。然而集子里那一篇篇清新淡远的散文作品,却是比小说更无保留地洞开着作者的心扉,你一眼看到的是那颗有力地搏跃着的、充满恳挚、深沉情爱的心! 读艾煊的散文,我常有发现:他把他小说家的特质带进了他的散文写作。这可能与他散文中较多写人有关。本来,散文和小说就是过从甚密的紧壁邻居,尤其写人散文。这二者的分界,到现在文体家们也不一定能真正说清。大略小说讲究缜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云云。但近年来我国文坛上涌现的锦簇花团般的“散文式小说”、“诗化小说”、“情绪或心境小说”等新观念和公认的创作实绩,却更加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对照之下,艾煊散文的小说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相似文献   

12.
汪承栋出生在湘西古老闭塞而充满神秘魅力的土家族和汉族杂居的山寨,早年曾随演出队走遍海南黎乡苗寨和天山南北的城镇草原;他不留恋城市扎根高原,在西藏度过了半生,和藏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执笔写过许多散文、小说、电影剧本、创作短评,但主要成就是诗歌,曾先后出过《从五指山到天山》、《边疆颂》、《雅鲁藏布江》、《高原放歌》、《拉萨河的性格》、《昆仑垦荒队》、《黑痣英雄》、《雪莲花》和《雪山风暴》等九本诗集。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读了特·赛音巴雅尔的散文集《啊,额吉河》,被集子里那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优秀篇章所吸引,思绪被引得很远很远。特·赛音巴雅尔是内蒙古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中年作家,虽然现在调到了北京,但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故乡,一直为故乡的美好与幸福而歌唱着。他从1955年发表作品以来,已出版过诗集《春天》、《花果之乡》、《红豆树下》,小说散文集《晨鸟》等。散文集《啊,额吉河》是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的又一本作品选集。这个集子,共选了他近年创作的访问记、游记、回忆录等散文二十二篇,根据不同的内容,大体上划分为八辑。这些散文写得自然  相似文献   

14.
读李广田的《画廊集》,会使人得到一种静美的感受,这不仅是《画廊集》,也是李广田早期散文(以《画廊集》和《银狐集》为代表)的特色,本文试就李广田早期散文的静美特色作一初步探讨。首先,李广田的早期散文,表现了田园的和平的静美。李广田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故乡、田园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写乡间的人们。”(《画廊  相似文献   

15.
戴砚田同志,是以诗歌步入文坛的,现今已有三十来个年头了。他的诗歌,诚如诗人张志民同志为《春的儿女》所作的序中说的:“很精巧、很清新、很有味道”、“朴实无华”。一九七九年以来,作者又写了许多篇散文作品,我觉得他的散文,宛若大海上刚刚升起的霞光——清新而雅丽,恰似灏茫之沧溟——舒扬而深沉;犹如莽莽的草原——质朴而自然。可以说,细腻而不纤弱;火热而不绮艳;纯真而不浅露,让人在美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时代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两座高峰:一是汉代,二是唐代。这两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可以相提并论之处,因而,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也与社会发展相适而耸立在汉、唐两代。 汉代这座散文的高峰可以司马迁为代表,他的《史记》“驰骋古今”、“贯紬经传”,汇聚了前代及汉初散文发展的成果,从而获得了“六经以后,便有司马迁”(王若虚《滹南遗老集》)的赞誉。而顶天立地于唐代散文高峰上的大树韩愈,其创作业绩,也赢得了“文起八代  相似文献   

17.
唐德刚教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他博学多才,在哲学、史学和文学诸领域均卓有成就.他的文学造诣也是多方面的,能诗善文又会作小说,而且都写得有个性,有风格。过去在国内,我零星地读过一点他的著述,已引起我对他那新鲜别致的文学创作的兴趣;这次远渡重洋来纽约市立大学讲学,得以同唐先生经常相处,就对他那古道热肠的人品和老练隽永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诗与小说容后再说,我想先来谈谈他的散文。唐先生的散文创作甚丰。他那些论史衡文之作其实都是很好的散文,他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更是煌煌大作,但本文只准备就《五十年代底尘埃》(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15日初版),《胡适杂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1日再版)这两部作品,探索一下他那别具一格的散文艺术。  相似文献   

18.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春天,我读到了马瑞芳的散文《煎饼花儿》,为它的思情文采所感染。马瑞芳是一位有才华的回族女作家,她的《煎饼花儿》曾荣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散文一等奖,而她的散文《祖父》(《山东文学》1981年11月号)比较《煎饼花儿》,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说,都又上了一层楼。特别是那位回族祖父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萦绕,令人从内心深处爱戴他,敬佩他,从而产生了对他的怀念。马瑞芳是怀着敬爱和思念的真情来写这篇散文的,否则哪会有如此动人的力量?当然,散文还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千军万马、气壮山河的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时,跟随西北野战军某部追剿残敌的杜鹏程,披着战斗的硝烟,开始了艺术征途上新的攀登,作为随军记者,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次战斗,走遍了西北大漠,穿过大戈壁,翻过终年积雪的大山,涉过冰冷刺骨的激流险滩……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散文和报告文学。在极其艰苦的行军作战的生活中,他用日记和札记的形式,记录了创作素材二百多万字,为创作《保卫延安》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写作《保卫延安》的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他自己这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