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美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即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态美景。为使主要审美群体——旅游者能更好地鉴赏和识别景观生态美,本文分析了生态美内涵、生态与美感关联度、景观生态美内涵,得出景观生态美识别因子为适应、健康和创造,以期能协助旅游者更好地欣赏生态美景,同时也启发景观规划实践者,营造出更优质的生态美景观。  相似文献   

2.
在肇庆市规划综合办公楼的设计理念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使该建筑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和民族元素,从整体、布局到实际功能,都使人深切感受到现代与传统巧妙融合所创造出的精彩。通过解读其设计理念,探讨建筑环境诸元素的应用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隈研吾几个重要设计作品中艺术性与技术性融合的讨论,了解隈研吾的主要设计思想和他主张的自然式建筑、负建筑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园林建筑设计中营造自然式的建筑空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来看,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中蕴涵着生态美诉求,这可以从气动布局、屈曲流转、和谐生情、浑融自洽等建筑追求上明显地感受到。这种生态美诉求同东方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密切相关,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和诗性掌握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含蕴在“风水”之中的生态美观念对于我们矫正现代住宅建筑中存在的技术片面性,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型居住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5.
诚信的温暖     
钱国宏 《社区》2011,(20):38-38
“一言九鼎”是东方最崇尚的处世方式之一。不过在美国,也可以见到处处讲诚信的事例,并且从中让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温暖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眼里的自然,处处充满了美,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机,人类的爱情是纯洁真诚的,总是给人一种人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悦。在他还原自然与自然的融合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深深的禅意,感受到一种超尘脱俗、淡泊宁静的禅境。  相似文献   

7.
从张承志早期的代表作中,具体分析了张承志小说的基本特征——象征,从中暗示了无始无终的宏阔深邃的概念。小说表达了作家对民族的尊敬,对人民的挚爱,对自己的未来永无止境的探求和进取。从他的小说中感受到了同一:自然和精神的同一,形象和内蕴的同一,艺术和观念的同一。  相似文献   

8.
英美文学课的困境及对策思考李杨当前,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对传统的观念和作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担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所以,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英语专业自然也不例外。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毕业生一...  相似文献   

9.
《野草》中其实存在着一个独特的植物系统,它们既可以担任各类背景(包括自然、抒情、与文化层面),又可以和谐并存。《野草》中也有一种等级序列,既有高度标准,又有价值判断,而最终还是回归野草本位,并以此进行自我改造与补偿。在《野草》植物系统构成的隐喻世界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以《过客》为代表的对终极关怀的探寻,又能察觉出其间技艺与人格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对家庭生活、家庭伦理关系的描写占有相当多的比重,然而它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笔者认为,从家庭的变动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又能探测到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的丰富意蕴。茅盾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们的家庭景观的客观描绘,不仅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萧纲与楚辞     
本文通过对梁简文帝萧纲的生平经历、文学理论以及诗文创作的分析研究来考察萧纲与楚辞的关系,进而对楚辞的艺术性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楚国科技与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辉煌的科技成就 ,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楚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直接影响到楚文化的各个层面。楚国科技成果体现出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的一种文化传统 ,这就是楚人积极进取 ,兼融并蓄 ,锐意创新 ,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楚人的科学理论思维充满了玄虚的色彩 ,天人合一、万物同构同感是其对自然认识的基本出发点。这对于当今的我们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仍不失其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王虎在《大地》三部曲第二部《儿子》中的表现与徐宝山行状的比较,可见两人在气质、形象上无任何共同之处。在赛珍珠的自传和创作谈中,也找不到徐宝山是王虎原型人物的片言只语。徐宝山并非王虎的原型人物。发表新论,须有确实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体现在:1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2 "《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3 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4 《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5.
西楚考论     
古今学者对"西楚"源于何时,区域到底多大的研究,一直争论不休。考论通过史料证明:过去大多学者认为楚的发祥地是"荆",即今湖北一带,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甲骨文里,只有"楚",没有"荆"字,直到商末周初时才有"荆"字。由此看出楚比荆早,楚起源于东方,东夷文化是其源。出土的材料证明"西楚"之名,至晚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其区域主要在豫东南、苏西北、鲁西南、皖东北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论述了楚人在哲学、法律、文学等方面的创新精神 ,并分析了楚文化具有如此强的创新精神的原因 ,以期能够对当今的创新产生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今本《楚辞》以外的其他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勘正,同时也能对一些既有的重要学说予以重新的审视,从而有助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18.
荆楚巫术信仰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源远流长,具有最为神秘奇特的生存空间。林世柏剪纸艺术创作继承荆楚剪纸艺术传统,以其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彰显着荆楚剪纸艺术的文化意蕴,折射楚图腾信仰和儒道思想,反映三国历史,展示荆楚传统民俗,表达楚人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追求,蕴含吉祥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20.
楚王在春秋战国四五百年的时间中一直保持着对公卿的控制,这和"大权旁落"的中原诸侯国表现得极其不同,而这一点的实现与其立国之制和历代楚王的统治有很大关系。本文重在从楚王对世族政治军事权力的限制这一角度来研究楚国王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