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有诗可载的西周初年至今约三千多年的历史。而《诗经》既是中国诗歌滥觞时期的诗歌集合,又是第一个繁荣阶段的表征。一般认为,《诗经》收入的作品大约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段时期产生的,但《诗经》的最后编定成书“应该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①。五言诗的出现大约在东汉中后期。我在这里论述的《诗经》后期,即是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春秋中叶稍前)至公元后二、三世纪间(东汉中后期)八百余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段内,中国诗歌发展出现了一个大衰落阶段。也正是这个时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赵敏俐青岛大学文学院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四言诗和五言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在《诗经》时代,中国的诗歌体式基本是四言,到汉代以后则逐渐变成以五言为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四言和五言在诗体结构与语言表现功能上有...  相似文献   

3.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08,(2):126-131
汉代诗歌的发展明确显示出从"歌诗"到"诗"的演进轨迹,而文人五言诗是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一、汉代人有作歌言志言情的传统,歌是汉代歌诗的早期形式,其后则为乐府歌诗.二、西汉和东汉前期可称四言诗为"诗".因四言是<诗经>的主要形式,而五言诗及其它诗式不能称为"诗".三、五言诗的起源与新声杂曲有关,故称五言为杂诗,南朝王融、江淹杂体诗也是指五言诗.四、文学史认为第一首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诗,其实此诗初无题名,只是"歌诗".五、文人五言诗大约起源于东汉桓灵之际.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是阅读理论的总结,核心为赋诗以言志,其“诗”指《诗经》;“诗缘情”是创作理论的总结,其“诗”指诗体之诗,“诗言志”和“诗缘情”中的“诗”的内涵并不相同。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歌诗———诗三个阶段,“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和五言诗体写作兴盛同步,并且是针对五言诗的。五言诗发育不是传统的字句演进的过程,而是文人观念的自我突破。五言诗初始阶段作者疑伪或佚名,五言诗以杂诗为名,都是五言诗不入正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崔涛 《北方论丛》2011,(2):10-13
南朝时期,五言诗的写作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五言诗歌篇制在模拟、创新乐府歌诗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趋短之势,最终定位在了五言四句与五言八句两种最基本诗歌体式上,这也正是唐代五律最基本的诗歌体式。"吴声西曲"、"梁鼓角横吹曲"是南朝文人五言诗四句体式的最直接根源,而五言八句体式的普遍采用则出于南朝文人对诗歌体式更为自觉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缓慢发展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比它们晚一千年左右。据15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西方的发明、发现时间比中国平均早一千五百年左右。第二个是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4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提前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速度怏、成果多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据二十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中国的发明发现时间平均比西方早一千年左右。从  相似文献   

7.
汉末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妇是汉末文人五言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通过游子思妇之情与男女相思寄托汉末文人复杂感伤的情感,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八封建中期的诗歌(续) 4.从乐府到五言诗从东府中间,封建中期的优秀的诗人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在内容方面,诗经与楚辞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的辉煌传统獲得了发扬与光大;在形式方面,五言诗与七言诗逐渐形成,而五言诗的成就尤为突出。汉乐府中有不少的五言诗,如鼓吹曲中的上陵与有所思,相和歌中的江南与鸡鸣,而清商曲与杂曲中更多。这个新兴的体裁马上引起一部分封建文士的注意,开始了学习与模仿。起初是比较笨拙的,如东汉初年应亨的赠四王冠诗与班固的詠史之类。(西汉的枚乘、苏武、李陵等人的五言诗是假的。)渐渐地进步了,如酈炎的见志诗、趙壹的疾邪诗、高彪的清  相似文献   

9.
木斋《试论五言诗的成立及其形成的三个时期》《论汉魏五言诗为两种不同的诗体》两文提出了"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的观点,实可商榷。五言诗是以二三节奏的五言句为基本句式、隔句押韵的诗体,其体裁样式对风格和格律并无特殊要求,风格可以是"言志",也可以是"穷情写物"。五言诗的成立就是指五言诗样式的确立,即以二三节奏五言为基本句式、隔句押韵的诗体体制的建立,这种确立不依赖于"穷情写物"风格,与大量作品涌现也是两个概念。穷情写物可能是魏晋五言诗的追求,汉魏五言诗的区别是风格区别,不足以构成不同诗体,很难从中得出"汉魏五言诗是两种不同的诗体"的结论;大量作品涌现则是诗体兴盛的标志,建安是五言诗兴盛的时代,很难推定"五言诗确立于建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歌词语体定位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汉语诗歌演变的过程,历代诗人无不继承并发扬《诗经》的艺术传统,把入乐可唱的“歌诗”看作最理想的诗体,因此,歌词是中国现代诗歌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语境特征,它还是一种新型诗体,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歌词必将与新诗互相取长补短,由分立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十四行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般认为,这一诗体源于意大利,后来传到法、德、英等国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从形式到格律,西方十四行诗都与中国律诗有相似之处.从时代来看,中国律诗盛于公元8世纪左右,而最早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出现于13世纪.公元8世纪至13世纪正值连接中国与西欧的阿拉伯帝国时期,当时的西欧文化远比近东文化落后.在近东的希腊诗歌和古代阿拉伯诗歌中迄今未找到十四行诗,而中国律诗当中却有大量的十四行之作.如果西方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真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前者很有可能源自后者,而完成这一文化传递的使者很可能就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媒介,语言的构成形式在诗歌创作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其语言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孽生与演变,并逐渐形成诗、词、曲、赋等丰富多彩的体裁形式,从而极大地充实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内涵。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就精辟地道出了中国诗歌(文学)体裁发展嬗递的基本过程。在此过程中,从诗歌语言形式的角度看,屈原,宋玉等人“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继《诗经》那种成熟的四言诗体之后,另辟一境,开创了具有崭新特征的“楚辞”新诗体,为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倩 《学术探索》2012,(11):128-133
汉代文人五言诗有着作者丰富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是通过诗歌中的前景化设置和话语暗含表达出来的。"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思妇"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爱情的渴盼。从话语暗含的角度来看,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追求仕途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诗经·大雅》作品相仿,考察其篇名“毖”字的字源本义及其在《诗经》《尚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毖”应是西周儆戒类诗的统称;西周重视谏戒的政治文化思想是孕育并产生“毖”诗的土壤,“毖”诗是应西周祭祀礼仪和谏戒制度之需,不断被创作出来的。“毖”诗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与充满批判意识的政治怨刺诗不同。《诗经》中有不少类似主题的诗歌,当属于“毖”诗范畴。长于说理,多用赋的表现手法,形式上有明确的创作对象以及使用套语、格式化语言,是“毖”诗体式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汉代文人五言诗与汉代社会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人五言诗作为汉代诗歌中的特殊一类,历来受到古今学人的高度评价。刘勰称它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自六朝以后,学人对它的赞誉之词多有。然而,这些文人五言诗何以会产生在汉代?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古人却缺乏深入的探讨。“五四”以来,由于受疑古学风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传统观念”,大多数学人都把这些诗篇看成汉末动乱时代文人思想的产物。如马茂元先生说:“它所反映的只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  相似文献   

16.
词与乐之关系及其嬗变周学明同和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熙载指出的“词,声学也”(《艺概·词曲江》),很恰当地说明了这种关系。词和音乐的关系,不能仅仅把词看作一种“乐田”,是能够歌唱的。古代的诗歌,有的也是能够被之管弦、咏之歌喉的,如《诗经》、乐府等...  相似文献   

17.
早自商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即已对韩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学源头——《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开始传入韩国,韩国文人从此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模式创作本国诗歌。受《诗经》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也沿袭了《诗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内容及诗言志等方面与《诗经》有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古代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丰富了韩国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考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殆及公子同归",非郭老所言的害怕被公子带回去遭受侮辱,而是害怕被集中起来作为公子的陪嫁媵妾。辨析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非郭老所言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而是范文澜先生所主张的"西周初年"。诗歌的内容为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述写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农奴...  相似文献   

19.
沈亚丹 《社会科学研究》2012,(3):191-195,207
人们已习惯在四言诗之外探寻五言诗之源,但将汉语诗歌之分为"四言""五言"等仅是不得已的语言策略,已将鲜活的诗歌纳入语言的牢笼。由于诗歌本为"长言",其音节数量往往会挣脱汉字数量的束缚,而五言诗正是源于四言诗的五音节化。《诗经》主体为四音节诗,这将汉语诗歌发展纳入齐言框架。主体情境和解读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有音节长度及句读模式被打破,音节之顿挫及语气沉郁,已对音节之绵延和分化虚席以待;《楚辞》在汉初的盛行,使得"句外"之语气助词"兮",栖息于四音节模式之中,进而演化为早期五言诗之语气词,后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音节,成为五音节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汉初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楚辞》独白式私人视角,也使得长歌当哭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论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作家。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不仅在我国广泛流传,而且被转译为朝、日、英、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据有的精神财富。解放以后,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杜甫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文化大革命中,学术界排除了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使杜甫研究又有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