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析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年的改革开放,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中国2亿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农村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投资主体由集体向农户的转变,农户投资的选择倾向、态势和决策均发生了诸多变革,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基于此,分析了农户对农业投资的动机,即农户作为理性的投资主体,在生存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投资的原动力.但由于农业的风险大,比较利益低下,致使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具有短期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劳动者素质、政策和土地规模等成为制约农户进行投资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投入的资金来源;增加国家与集体对农业的投资,为农民投入创造良好环境;金融机构贷款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以及组织农民进行活劳动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农户投资目标、投资水平、投资结构。阐述了我国农户投资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运用1993-2001年山西"十村千户"固定跟踪观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诸多影响农户生产性投资的因素中,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户的收入水平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农户的人均借款金额、家庭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农户年初人均储蓄额、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以及农户的生活区位等对农户投资也有影响.政府应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信贷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激励农户生产投资的积极性,提高其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户投资行为及其制度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户投资行为特征,指出了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市场适应能力、生产性固定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大宗农产品经营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减轻农民负担的建议与对策,以便进一步增强农户投资能力.  相似文献   

5.
浅析不确定性条件下家庭教育投资的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确定性是现代经济客观存在的现实。本文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低收入家庭教育投资与非系统风险、中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与系统风险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并对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家庭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态度表明农村居民把教育当作投资来看待已经居于大多数;农户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成功的期望已相差无几;家长受教育水平愈高,教育投资增长也愈高。通过农民子女教育投资与家庭经济收支现状研究,发现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教育支出的增长是农民以牺牲家庭生活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7.
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7年2000多份农村入户实证调查研究,讨论了影响农户教育投资期望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农户对教育的投资决策受到:实际支付能力、投资预期、个体价值观念、投资风险、社会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支付能力可以转化为对教育成本的预期评价。支付能力较高的家庭,乐意承担更高的教育成本,希望子女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3)教育的投资回报显著地影响着农户对教育的投资,对子女读书评价较高的农户更倾向子女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水平;(4)农户的教育投资水平还受到投资风险的影响,农户拥有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子女所拥有的风险程度不同;(5)个体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共同影响着农户对教育的投资决策,其中个体价值观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肃省14个贫困村的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与拓展明瑟收入方程对农户家庭教育收益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农户家庭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农户家庭的教育收益率整体显著,农户家庭年均教育收益率随着家庭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而递增;OLS回归结果表明家庭约束、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户家庭教育收益率有一定影响;进一步分位数回归显示,家庭约束、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不同教育收益率分布段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0-2008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协整的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农户的教育、健康、迁移投资以及农户的非农收入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户的教育投资以及迁移投资与农户非农收入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健康投资为农户非农收入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教育投资对于农户非农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健康与迁移投资对农户非农收入影响不稳定。最后,在归纳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农村M生家庭教育投资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小学阶段教育投资总额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给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这一状况是由经济、制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要保证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平等,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村家庭有选择地进行教育投资;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的基础地位,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互联网经济时代,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除了华商网络、制度环境与经济因素外,还有跨境电商。通过分析华商网络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跨境电商对华商网络OFDI的影响和不同类别的跨境电商对华商网络OFDI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1)华商网络会正向促进中国企业OFDI。(2)跨境电商对华商网络OFDI有正面的积极效应。(3)不同类别的跨境电商对华商网络OFDI的影响存在差异,相较于B2C跨境电商贸易,B2B跨境电商贸易对华商网络OFDI的影响更大;相较于跨境电商进口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对华商网络OFDI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孵化器投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孵化器和风险投资都属于对新经济起重要作用的制度安排,二者的结合就是孵化器投资。通过比较孵化器投资与风险投资的异同,对孵化器投资进行了特质分析:目标具有双向性;对象包括明星企业和潜力企业;投资特征呈现出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投资过程断续的或然性以及项目规模小、与风险投资存在传递性等特性;又分析了借款式投资等投资模式;进而明确出孵化器投资的构筑联系、解决生存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撒拉族的族群认同以1954年政府确认其为一个民族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为分界线。之前主要表现为与周边文化互动的文化群体;之后的种种族群想象和民族认同具象表明族群的政治性认同始终是族群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民族古籍与民族古籍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民族古文字创制于不同时期,记录了大量的史实,还有不少用汉字写作的文献,它们都是古代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整理与研究民族古籍,其文化财富才会有现实意义,民族古籍学亦在此基础上得以创立。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区民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民族社会学、都市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兰州市区民族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民族关系的5个社会变量的分析.总结了兰州市区民族关系的5个特点,同时提出了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索.即内因说,民族只有走文化自觉的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实践中亦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出资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诸如"低价高报"、"以次充好"等问题.该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高报价"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本文认为仍有必要对此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投资基金试点运作对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在借鉴国外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模式和国内类似性质投资基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实际需要,滨海新区试点运作的我国首支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应采用私募和公募相结合的募资方式,通过改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结构和强化基金托管人的监督职能等途径来优化法人治理,重视基金持有人与管理公司、管理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两个层面的利益协调,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教性"、"职业性"、"民族性"的特点。作为以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民族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高职院在办学和管理上,是否从实际上践行少数民族教育,值得进行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及个别的欧罗巴人种成分则可能反映了匈奴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长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人种上的混血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族际交往中,经济文化交流仅展现交往主体互动的表征,心理感受及其支配的社会行动才是交往主体互动的本质。通过对江浙沪粤4省市19个少数民族的研究发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文化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内卷化"的交往圈降低了族际交往互动的主动心理,跨文化交流障碍使族际互动双方产生了双向排斥心理,民族形象污名化使族际互动双方构筑了心理防御墙。这种民族心理距离现象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延滞了流入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探索弥合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构建跨民族身份的民族团结心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华梦"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