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民间立场和田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广云 《江海学刊》2004,(2):211-21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象化观念性现实存在,可以从三个基本视角来看,一是把它看做意识形态,二是把它看做理论体系,三是把它看做文化现象.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它蕴涵着"官方立场";作为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专家学者学术研究的文本符号系统,它蕴涵着"知识分子立场";作为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内化积淀于民众心理状态中,渗透附着于民众生存状态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它蕴涵着"民间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民间立场"是原生态的,"知识分子立场"是次生态的,"官方立场"是又次生态的."官方立场"通常从"政治语用学"或"政治解释学"的视域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版本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则往往是"知识分子立场"的表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田野研究",是在"民间立场"上借用人类学、民族学术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它主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揭示内化积淀于民众心理状态、渗透附着于民众生存状态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人们所实际接受、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田野"."田野研究"的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间立场"的呈现,它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性质和程度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传播,启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并且为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民间立场"与"官方立场"、"知识分子立场"的视域融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华人基督徒是近代以来中西文明对话的产物,北美华人基督徒依托华人教会,保留了华人特色,具有较强的社团影响力和很大的包容性,借助现代传媒,也具备了发达的组织传播能力.北美华人基督徒是华人移民在海外进行“中国价值观”探索与实践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并更新了中国文化,凝聚了软性的中华力量,并通过基督信仰彰显了华人力量的全球性影响力,对中国软权力建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军 《学术界》2007,(4):20-27
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立场,即城市不是文化传承的敌对力量,而是芒福德所说的"文化的容器",应将之视为一种积极力量.城市文化传承也绝非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而是城市的文化传承问题.在此,"人的活动"因素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对对象性的文化形态和机构性的城市规划的关注遮蔽了对作为城市文化主体的市民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城市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它贯穿于城市化的所有阶段;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市民化进程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市民化问题,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先知识化"和"再市民化"等现象也决定了城市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宗教在中国乡村社会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之却只有简单的负面描写,可以说基本上处于"缺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现实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压制,二是知识分子文化和农民文化之间的等级差异。乡村宗教叙述的缺席,极大地影响了乡土小说对乡村表现的真实、深刻和全面,也出现了以其他文化代替乡村宗教的"亚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5.
殷国明 《社会科学》2005,(2):98-105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其文化中所特有的"狼性"也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并成为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以一种外来的、异己的,但又是充满活力的面目出现,兼有恶魔与天神两种特质,参与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剧烈变化、转化、矛盾与挣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现象与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6.
"狼性"与二十世纪现代中国文学(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国明 《社会科学》2005,(1):104-111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其文化中所特有的"狼性"也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并成为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以一种外来的、异己的,但又是充满活力的面目出现,兼有恶魔与天神两种特质,参与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剧烈变化、转化、矛盾与挣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现象与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性工程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欧美等现代化"先行者"相比还存在某些差距和不足;另外,作为社会状况的"后现代性"也在悄悄出现并与现代性共存.这是中国社会"客观现代性"的特征.与此同时,诸如"发展"、"和谐"、"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等话语又塑造了中国社会"表达现代性"的形象.在城乡对比的意义上,城市代表着现代性的国家形象,而农民、农民工往往被看做"表达现代性"的"他者".这种"问题化农村-梦想化城市"的叙事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多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光芒 《学术界》2001,(4):179-188
本文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决非完全是西方文化"横向移植"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基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来看,大多都受过传统思想的浓重影响,尤其是陆王心学给他们的启蒙精神带来了必要的思想灵感.民初时期知识分子阶层一度出现的"反西返古"现象,其更重要的动力在于一种对西方文化失望并进而转向于国学谋求新出路的考虑,而非以"文化保守主义"所能概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及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现代性的市民意识的发达正是晚明以来"以情抗理"人学思潮发展的一个结果或一种呼应,是一种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9.
王雨剑 《理论界》2013,(5):31-33
合伙企业在经历创立和快速成长期后,往往会出现合伙关系紧张甚至"兵戈相见"的危机阶段。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中外学界往往对之莫衷一是。在经济学的视域审视合伙企业中这一兼具中西方特色的企业现象,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具有特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企业制度、经营理念的双重影响是这一奇特现象产生的主要缘由。合理的事前约束机制、科学的合伙企业管理理念、成功和合伙企业文化理念以及引进有效的"X+1"是我们破解合伙人"兵戈相见"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后,传统时代中国城乡之间具有"同一性"的"无差别的统一"关系开始裂解,"对立性"关系逐渐形成.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是在城乡分裂的空间结构中展开.其中最为明显表征就是:教育的城市化趋向及乡村精英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性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源方面城市对乡村的"吸纳"效应,进而导致了乡村文化衰落、荒漠化及精英匮乏.并最终出现了时人所言的"现代中国城市的兴起是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衰弱相平行"现象.  相似文献   

11.
赵勇 《河北学刊》2004,24(5):81-85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倡导"文化研究"是陶东风近年来的主要观点.但是,由于这种观点没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清理和鉴定,仅仅停留在事实判断的层面上指认这一现象,从而取消了对它的价值判断.所以,把这种姿态或立场带入到文化研究中,必然会使文化研究出现批判精神的下滑、问题意识的缺席、价值立场的暧昧等问题.其结果,可能使中国的文化研究陷入西方文化研究已经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因诚信缺失而出现的种种令人不齿的行为越来越多.人们习惯地认为个人的道德沦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中的诚信观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诚信缺失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只有依靠完善制度建设,才能在中国减少直至消除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寄寓于语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裨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当中国外语学习者无法用外语自如表达母语文化时就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此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甚。重视汉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汉语文化教学应该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在高校尤其是外语类院校的外语教学中更应重视汉语文化教学,努力扩大教学的文化影响力,以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类精神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出现后,"梦意识"在现代思想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推动了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唤醒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梦思维"的兴趣和关注.所谓中国的"梦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献、特别是文论中一系列有关梦的认识与理论观念的辨析,也是打通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在有关梦意识方面隔膜的一种努力,试图在不同文化理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姚建根  王茂华 《兰州学刊》2007,(2):187-188,38
"坊"是中国古代出现的重要历史现象,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所蕴含的功能是多重的,其含义的不断变化也是透视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儒学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我们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采取了迎合依附、争夺受众、话语渗透等多种策略,造成了佛教在传播中的有意"误读"现象,同时对儒学的传播构成竞争挑战,并弱化了儒学对文化传播话语权的控制.促成了儒学的思想重构.  相似文献   

17.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被其称为历史符号学理论,主要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接受各种新兴符号学理论,将语言看做是具体的表意实践过程.这一理论不但研究意义的生产和发展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剖析以语言为中介的各种表意形式的意义生产机制;而且把语言和各种传播交流机制看做是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基本载体,以便探讨语言对社会所发挥的建构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威廉斯通过研究文学活动和"文学"一词的意义发展,指出了文学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分析价值的特殊表意实践.威廉斯还对审美进行关键词研究,强调了文学内部所存在的权力交锋.  相似文献   

18.
邓伟 《天府新论》2006,(1):140-142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家庭的孝道"错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孝"的思想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至今仍成为调适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现代的许多家庭中,孝道出现了"错位"现象.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孝道的重新归位,并以法律形式给予孝道应有的地位,运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利用道德评价作用来规范社会的敬老道德行为,以待重振社会孝道,构建家庭新型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