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人口现象。城市外来人口主要是指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具体讲就是指那些现居住在城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仍在外地的人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亿,约占当年总人口的16.5%。据预测,2050年流动人  相似文献   

2.
正一、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背景与挑战(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挑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6.66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9.68%。依据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主体为"人口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而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住房、公共设施等物质载体建设并没有做到同步推进,作为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3.
赵培红 《城市》2012,(9):24-28
"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型国家行列。与之相伴,城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承载力研究显得重要而迫切。一、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的回顾国内外学者围绕承载力概念的内涵演进、城市承载力及其分要素内涵、评价方法、城市群承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们进行城市承载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增至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为8.87%)。  相似文献   

5.
宋冉  赵子乾  孙玥 《职业时空》2008,4(6):139-14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条件更好的城市上学。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时,由此产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21亿人,比1990年增长4.67倍,其中74%为农业户口,  相似文献   

6.
王光荣 《城市》2012,(7):47-50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约为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约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达1.1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比2000年提高了约1.1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郭馨  颜旻 《老年世界》2009,(6):14-15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极为迅猛。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以及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299万相比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增加了2512万;到2005年,60岁以上人口已超1.64c,65岁以上人口达到1亿?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7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过去我们常说养儿防老,  相似文献   

9.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按“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陈昱阳的报告“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计算,目前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占全国1.77亿老龄人口的近七成。可以说,占全国老龄人口近七成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能否颐养天年,不仅关系到农村每个家庭的和谐,更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检验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1.
近来,“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在社会上引发多方关注。但人们关注的最多的还是日益严重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其实,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形势已经相当严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5.26%,其中60%是农村老年人。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已经带来“老人农业”等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我国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最广泛使用的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另一种衡量指标是发展中国家多采用的,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相似文献   

13.
尚教蔚 《城市》2016,(11):52-56
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他们为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其生活保障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居住相关的是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城乡统筹背景下研究如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内,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体系内,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还是我国实现2020年1亿人口市民化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住房保障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徐景贤 《职业》2011,(23):119-119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397亿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2亿人,占50.32%。  相似文献   

15.
江伟涛 《城市观察》2016,(5):147-164
市镇是江南地区城镇化水平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解放初期江南市镇的“政区实体化”使得我们必须考察乡镇区划中“镇”的非农业人口情况,以确定其是否为城镇,并重视大量湮没于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市镇是否有符合城镇标准的情况.1953年江南浙北地区20县共有500人以上城镇78个,城镇人口420697人,城镇化水平9.94%;2000人以上城镇54个,城镇人口388680人,城镇化水平9.18%.若将杭州、嘉兴、湖州三个城市的人口计入,则浙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21.95%与21.31%.由此得出当时当地最接近于真实情况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们将导致留守儿童自杀的原因从个人引向社会,是想让全社会都真正地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顾“发展经济”,而罔顾“祖国的未来”,也不能等问题出来后再去“维稳”,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统计公报,向我们披露了与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相关的一些数字:2014年,中国的流动人口为2.53亿人;而农民工则为2.74亿人.在农民工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占61%;本地农民工1.06亿人,占39%.  相似文献   

17.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5.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媒体总结说,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早于199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0.2万人,占12.54%,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20万,老年人口比例占15%,专家预测如生育水平不变,  相似文献   

19.
发展小城镇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在人口的非农化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前提下的经济社会现代化.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1999年的21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2.1亿人,扣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部分,城镇共吸纳农村人口1.4亿人,其中小城镇吸纳了8000万人,约占转移农村人口的57.1%.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制度转型的障碍等实际问题,大中市场吸纳人口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11,(20):18-2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给社会养老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