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经历了初期的传统"东夷"论、"蕞尔岛夷"论,到明治维新后视其为学习的典范,再到随着日本侵华加深对日本的排拒与反感剧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各自的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然而,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命运,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两国此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大致相同,近代化的起步时间又相差无几,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如此相异的结局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人才实践活动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较、分析这种差异,会给我们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长期处在孤立封闭的状态,总是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补充和发展,而留学生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曾以光辉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尤其是近邻日本的无数学者来中国学习。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才由主要是留学生输入国而变为输出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从1896到1937年这42年间,中国留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当历史悠久而又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还沉醉在自给自足、江山社稷万古长青的梦幻中未来得及清醒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就挟着鸦片和圣经,凭着军舰和战炮闯了进来。近代的中国,就这样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道路。首先觉醒的中国先进分子,萌发出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自强自立的理想。同时也使中国的近邻日本得到了启迪。中国有识之士醒世觉人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敏感而又善于学习的日本维新志士选择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仅以《海国图志》为例,该书的60卷本1847年出版后,1851年即传入日本;其增补100卷本1852年出版后的第二年即传入日本。据统计,1854年至1856年间,日本刊印的《海国图志》各种版本就有20余种之多。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日本平象山(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之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维新之活剧”。不仅《海国图志》等著作启迪了日本维新志士的思想,而且日本明治维新本身,也曾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它的一种指导思想。可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处于“四海之师”的先进地位,因此日本人艳羡不已,形成了以“慕华”为特征的中国观、江户以后,随着西方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日本人在不断认识自已、审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认识,不仅把学习目标由中国转向西方,而且产生了“蔑华”情绪。日本人对华态度的转变虽极一度损伤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但也给人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在同样历史条件下,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的社会改革运动。如果我们将两个运动及其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洋务运动按其性质来讲,也应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运动。只是由于其反动的文化政策,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一> 关于两个运动的性质问题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均是发生在同样历史条件下的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改革运动。但是,仅仅由于结果不同,前者被说成是反动的,而后者则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这就使人们对历时三十年的这场社会改革运动的真正历史价值很难认识清楚,对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很难给予正确评价。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两个运动的性质问题重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李原 《天府新论》1999,(3):80-85
会社制度在日本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产生和形成则始于明治维新之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明治维新后,后起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日本,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司制的引入和实施,作为自身实现工业化转变的关键环节。会社建立是“文明开化的象征”,成为明治初期普遍的社会思潮,也是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其形成过程中又始终呈现出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特征。这便决定了日本会社依赖和服务于国家机器的性格。日本会社制度并非简单地移植西方公司制度的概念,而是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公司制度进行功利性地有选择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上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首选引入的,"体育"在中国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后转传而来的.一个世纪以来,体育在中国也随时代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为此,本文将对体育的学科性和操作性做出评述,分析以此形成的体与美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孟成全  罗雯 《南方论刊》2022,(7):29-31+71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而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逐渐传入日本,也就是在此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被首次传播到了日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国内经济形势与政治状态不断发生变化,这导致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部分在日本早期传播的进程中是不同步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日本路径是最主要的路径,因此了解日本国内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不同部分侧重点的变化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汤晓黎 《学术探索》2003,3(3):61-64
明治维新时期进行的地税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尽管日本明治维新是以西欧模式为榜样的 ,但由于历史和民族的特殊性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它不是通过用暴力手段完全剥夺农民并迫使其彻底破产来实现农业资本主义化 ,而是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地税改革方式 ,全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成了工业化发展所需原始资本迅速聚敛 ,从而为日本近代经济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女性的觉醒与解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霞 《东岳论丛》2004,25(6):141-144
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近代社会的序幕,在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西方潮流推动下,日本女性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口一叶是明治20年代浪漫主义小说家,与谢野晶子是明治3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浪漫诗人,二者被称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双璧。她们二人虽然具有共同的创作风格,即融古典、写实与浪漫为一体,但由于她们所处时期不同,其文学创作活动分别代表了日本前期浪漫主义与中期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特色,从而体现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了本国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本文试就他们的产生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贡献作一些探讨。 一 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它曾系统地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将其移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在“锁国”条件下,日本人通过荷兰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兰学”。至十九世纪,随着英、美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便主要以英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洋学”。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的明治维新观及其思想表现章扬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实现国家的近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作了艰苦不懈的追求,到19世纪后期,他们几乎都将学习西方的目光转向了日本,希冀从东邻岛国的维新事业中得到启迪。在这一过程中,黄遵宪无疑...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是日本刷新政治,改革弊端,赶超列强,迅速崛起的起步阶段;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闻名全世界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有着颇为广泛的渊源.尤其是中国思想家林则徐、魏源对日本近代改革思潮的掀起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影响.日本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仍然低垂着"闭关锁国"的重重帷幕.德川幕府自一六三三年以来,连续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出海,仅留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而获准来港贸易的又仅有荷兰和中国的商船.因而,透过长崎这扇狭小的天窗,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日本文化的?我想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谈一谈。由于不是长期生活在日本,又不能经常地接触和享受日本的文化,因此在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难免会隔靴搔痒,有些看法甚至可能是奇谈怪论。这一点,我想在我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需要声明在先的。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曾经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一万名以上(一九○六年)。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是否象过去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那样,是来学习日本文化的呢?总的看来,不是这样。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速成学  相似文献   

17.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学习西方出现严重的偏差,导致一度极端脱离日本国情,致使当时日本的思想界陷入极端混乱,并引发了新政府出现政治危机,造成日本现代化“欲速而不达”的结果.但随着“鹿鸣馆时代”的结束,这种偏差也宣告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9.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