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要提高西部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 ,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东部对西部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深入探讨了中东部对西部的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西部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吸纳中东部转移的产业 ,以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区际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直接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产业转移可以在国家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主要探讨的是我国现阶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将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有序转移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在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揭示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和中西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两地产业份额的空间分布,进而决定区域间实际收入差距。为此,政府需要通过在东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要素流动政策,促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改变这种产业分布非对称情况下的自我强化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内陆—沿海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区际产业转移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地理、历史政策、产业结构与人文环境等方面阐述福建省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区际产业转移可以使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对福建省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研究,发现福建省区际产业转移在思想认识、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背景,详细分析了东部地区在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身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和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等等.旨在分析我国东部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再次腾飞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选定5种公共服务支出,选取4类10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动态测算各地区所需的转移支付数额.通过测算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公共服务需求主要由经济水平主导,西部地区主要由跨区服务主导,中部地区主要由人口科教卫生主导,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财力和成本差异.实证结果显示,5个发达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远超均等化需求,1个发达省份支出低于均等化需求;西部多数省份和个别中部省份长期低于均等化需求.建议通过立法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其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全面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努力程度;建立财税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反映差异变动,及时调整转移支付方向和力度,缩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相似文献   

8.
虽然欧盟和我国在区际法律冲突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但是二者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盟在解决区际私法冲突上的经验和做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我国在解决自己的区际法律冲突时,也应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不发达地区同其他地区的区际经济联系,其内容主要是商品和要素的区际流动,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区际经济联系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失衡。为形成和建立新的区际经济联系,首先要使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构造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市场与资源依托结构;同时,国家在投入上应实行区域适度倾斜并合理确定地区分配比例,还应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发达地区自身则应把握时机,确立开放意识,发展产业经济集团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联合开发,以各种形式向发达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由来己久,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所涉及.但理论界对这种现象直接深入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对于产业区际转移的研究更少.而产业地区转移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作者从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经济要素差异入手,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本质动因.据此提出区域间比较优势差异是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并从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角度提出区际产业转移的定量衡量指标.以我国各省三大产业发展状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明显的区位、科技与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但是,行政服务的高成本与政策环境的低效率、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企业体制和中介服务落后和城市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都制约着湖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进程。因此,湖北省在制造业转移的步伐和质量方面应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莆田市(区域)为研究单元,通过调查与访谈,分析了莆田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并从产业链构建角度,重点探讨了莆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出了措施:(1)依托现有相关行业,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2)以某产业(如电力)为龙头,构建循环产业链;(3)依托现有的海水养殖及加工工业,构建海洋资源型循环产业链,以期为莆田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空洞化理论,阐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现象在经济中的映射及其所呈现出的有别于梯度产业转移的"技术空心化"、"区域经济空心化"与"中小企业组织空心化"特征,从产业转移中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对称、生产要素不能实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流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在不同地区的转移、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失衡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的形成原因及路径,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结合国情实际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系统的通信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通信产业与生态系统相似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崭新的基于生态系统的通信产业生态结构,详细分析了各组成要素在该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工程"的一类管理技术 --工业工程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20世纪早期"工业工程"与"科学管理"在西方工业界同创共生的历史,可以发现当时以泰罗为代表的工业工程师们力图将管理的科学化通过工程(技术)化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知识界虽然很早就引进科学管理概念,却对工业工程的实施领悟较迟,直到近几十年才在产业界陆续推行."工程"和相应的engineering在中英文中都具有"管理"的含义,工业工程范畴有其演变过程,其汉译名也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发挥农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基础性作用 ,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 ,农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必须把振兴农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组成部分 ,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要抓住振兴战略机遇 ,发展东北农业和农村经济 ,真正发挥出农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寻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采用理论分析以及混合回归、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GMM模型的研究方法,对2005~2011年、2012~2018年两个时期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环节能显著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呈现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具体增进机制表现为投资乘数效应、促成制造业发展、需求催化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和催生新兴网络服务业等方面;为更好地发展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快培养互联网基础设施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政策支持并培育大型互联网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是纺织产业领域相同、相近、相关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浙江绍兴大量聚集,是一种专业化生产带动型的产业集群模式。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发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存在较大竞争力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战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产业链构建与商业模式创新动态匹配的良性模式。物联网产业链由信息感知、网络传输和应用服务等环节构成,表现为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模块化特征以及从“闭环式”向“开环式”发展的趋势。物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是联动产业链与市场应用的关键环节,创新类型有平台型、合作型、自营型、定制型。IBM“智慧交通”的案例验证了清晰的商业模式是构建产业链的关键,否则将出现产业链结构性的“阻塞”以及应用市场阶段性的“过剩或短缺”。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西方国家主流产业结构理论加以介绍和简评,阐明其集群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存在重实证研究,轻规范研究;重宏观层面,轻微观层面;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重第二产业,轻一、三产业以及区域研究与产业研究相脱节等现象。探讨今后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