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创新是当代中国体制改革的实质与核心。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制度创新的基本发展趋势、如何确定推进制度创新的基本对策呢?笔者就此谈一点浅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社会构建包括思想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构建。本文研讨目标体系构建,认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核心目标是构建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基础目标是构建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体系。  相似文献   

3.
积极稳妥地加快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使各方面的经济要素尽快走上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轨道,对于跨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全局意义: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进步;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在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的深化改革中才能巩固和增长。在跨世纪发展时期,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前需要着重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问题;搞好大的,放开小的,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加强科学管理,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素质问题;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沉重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促进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石,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的方向和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中国银行家葛兆强,许燕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管理是以银行家为核心的,伴随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的转变,银行家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十六年金融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金融的纵深发展,但由于这种外延式渐进型的改革,由于在制度结构上未有实质...  相似文献   

6.
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需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创新推进.观照当代中国现实,不仅公共意识的现代阙如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其现代生成的客观前提、宪政体制的健全是其现代生成的制度基础、公民文化的塑造是其现代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涉的不仅是一个政治认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问题。即是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这既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又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重构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和时代理念,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以文化认同坚实政治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立法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现行能源法律制度与实现“双碳”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能源基本法顶层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性、化石能源单行法碳约束制度设计缺乏明确性、非化石能源单行法低碳激励制度设计缺乏完整性、二次能源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度设计缺乏现代性。比较借鉴英国可再生能源义务制度(配额制)、德国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制度、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美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日本能源节约制度等国家或地区低碳能源立法经验,“双碳”目标下中国低碳能源法律制度创新,应以“双碳”价值融入为核心,创新能源基本法原则设计,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作为能源法核心价值;以约束性规则为核心,创新化石能源单行法制度设计,相关化石能源单行法明确规定碳约束制度;以激励性规则为核心,创新非化石能源单行法制度设计,相关非化石能源单行法明确规定碳激励制度;以体制改革为核心,革新二次能源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度设计,立足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规制电力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以法治创新为核心,促进能源法律法规体系性衔接,重点包括促进...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核心环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本文试以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为基点,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概念内涵与特征、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目标及几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和认识。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自…  相似文献   

10.
企业党组织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武云诗,张永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迅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企业正在不断扩大和完善。在这些现代企业中营造一种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优秀思想文化,正成为当代优秀企业家及社会各界有识...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当代复兴的目标,是建构能够化解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基本文化问题,满足现实社会生活多方面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符合文化模式评价和选择标准的功能先进型、功能健康型、功能适时型文化。具体落实为针对时代差问题,建构新时代文化;针对非整合性问题,建构整合性文化;针对过度实利化问题,建构超越性文化。为此需要秉持的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世俗性与超越性结合、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的价值取向结构。  相似文献   

12.
将原有作为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国有企业转换为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基本层面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导向改革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艰巨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人民90年代的历史任务。如果说80年代以松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过程是以搞活国有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整体的转型,在这样的过程中,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当然很必要。然而,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不免会在理论上忽略了制度的承载者——人。本文提出,人是社会转型的根本推力和制度的承载物,人的精神和理念是社会转型期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文章分析了政治主体与行政主体,以及行政文化研究在推动人的观念更新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制度创新的可行性不只在于制度本身,还在于制度的承载物。人有精神、理念和情感,人是理念簇拥下的人。排除了这些要素谈改善民生的制度创新,其可行性是难以想像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体制的确立,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对于这场革命,人们较多地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它的意义,却很少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实际上,经济领域的任何一场革命,既有经济学的意义,又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精神文化意义,作些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文化实质,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旧体制依附下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并给每个主体以发展和选择的自由。其理由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人学在中国兴起并形成一种思潮,有其深刻的根据和动因。旨在反映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规律,由侧重指向认识人之外的世界自觉转向认识人本身,这是人学产生的思维发展史的根据;旨在把人本身提升为主体,将人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这是人学兴起的哲学史根据;旨在综合和提升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实证知识,建立一门新的人学,这是人学产生的科学史根据;旨在通过对完整人性的理解,为克服以往各种文化模式的历史局限,实现人类文化的综合创新寻找一种新的核心的文化理念,这是人学得以泛起的文化学根据;旨在通过对人之秘的科学解答,为分析和解决当代人类实践发展提出的与人有关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一套理论工具和方法论,这是当代中国人学兴起的时代或实践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市场体制的建立吴秀生,刘文波当代中国正在迈向迅疾的市场化进程。制度的引进和创新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中生根才能真正建立并得以有效运行,但同时一旦在中国文化的网络中生根又难免使制度变形甚至流于形式。这似乎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国家建设的“双重难题”,即面临着如何实现规模治理与推进发展相互交织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构建以领导权为核心的国家权力结构、分工合作的制度体系和高效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支撑、保障、发挥国家自主性,使其成为破解中国现代化道路“双重难题”的关键因素。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主权内在本质的表现方式,它体现为对外的自主性与对内的自主性两个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国家自主性表现为,通过运用领导体制长期稳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自主制定与实施国家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成效地持续推进现代化发展。经过70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性实践,中国自主推进现代化变革,逐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双重难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简论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解授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这是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重大决策。“政府宏观管理”与学校“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各项工作上台阶,遂成为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可…  相似文献   

20.
陈宝军 《天府新论》2019,(4):115-123
推进庭审实质化是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相关研究表明,民事庭审实质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并不一定要改变现有的诉讼体制,它更需要现有庭审制度的落实及完善实施保障,因此可以借助法教义学知识和工具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法教义学的解释、建构和体系化工具,可以为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进而促进民事庭审制度的发展,并确保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在法治轨道内运行。按照民事庭审实质化的目标指向,对照我国民事庭审虚化的问题表现,可以从强化法官释明、开展二次争点整理、推进当庭宣判等方面推进民事庭审实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