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一直被列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一部分的题目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认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十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焕发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活力。没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焕发,没有村镇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没有农村以联  相似文献   

2.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所以《决定》明确规定,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本文拟就增强企业活力的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一为什么要增强企业活力,这首先是由企业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众所周知,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论,全国已有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方面的城市企业一百多万个,职工达八千多万人。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依靠它们提供。这说明社会财富主要是由企业直接创造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经济工作搞得如何,关键在于企业搞得如何;而企业搞得如何,关键在于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生产力在企业、大中型企业;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这个最基本的细胞,如果没有生机和活力,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重要性,是由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骨干。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要抓好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其次是增强企业活力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形成和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以及国家对企业的活动实行以间接的调节和控制为主。后者是从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关系方面保证并促进企业活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这充分说明增强企业活力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呵!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现行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大家发表了很多见解和理论构想。目前,已经显露出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性意见,即似乎一旦实现了股份化(即将现有国营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企业就会获得内在的活力。对此,我持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以来,如何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已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增强企业活力,除需要有外部配套改革的条件保证外,从企业本身来说,其关键仍在于需要建立一个能适应外部环境的经营机制。而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又是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展开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因此,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加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活力的源泉,来自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和经营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方面的正确关系。过去我国长期形成的那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既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应有自主权的局面,又造成在分配上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只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外在条件;而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才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在条件,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一、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企业具有活力,是指社会主义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在于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从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来看,劳动者是三要素中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的要素,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有了活力,国民经济的有机体才会有盎然的生机。我们所讲的增强企业活力,就是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即增强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力,这种活力必须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轨道。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12.
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有洞察力的学者和企业家开始深入研究企业改革的深层结构——企业的文化层面,从微观上寻找到企业活力的生长点。目前正在进行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无疑又是一次宏观、中观的文化重塑。笔者拟就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就企业的文化管理方法谈几点浅薄之见,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所以,“必须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那么,对此,我们又当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认识,并在实践中具体贯彻呢?这里,我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决定》还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提高职工素质,开发企业人才,则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因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也即企业的活力,首先表现为企业各类人员具备的知识、智能的水  相似文献   

16.
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工业企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是否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宁夏经济的振兴至关重要。企业活力能不能计量?搞活企业有没有定量标准?这是经济理论界普遍关心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探索搞活企业的途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企业活力的产生与发挥,基本上取决于两点:一是外部因素不要成为阻力,而要为活力的产生创造条件,二是内部质的因素,形成活力的本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在很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体制,给企业下放了较多的权力。现实的问题是:外部因素已经为增强企业活力创造了一些基本的条件,而企业内部的  相似文献   

18.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许多企业及其管理部门已从不同角度总结出一系列增强企业活力的丰富经验.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一步提高改革自觉性,已引起了人们普遍重视.本文应用系统观念与权变观念对此作一初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出发,并且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对于卓有成效地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增强企业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城市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现行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种种弊病,恰恰集中地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商业企业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基本单位,建设具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业企业,是搞活商品流通、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客观要求。本文试就如何增强商业企业活力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