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韬特殊的经历,使他有幸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政论家和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面对西力、西学东渐这千年未有的时代变局,王韬呼吁变法自强,试图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兴学育才,改良政治,从而达到“借法以自强”的目的。王韬的变法自强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杰斐逊的经济思想是其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任总统之前的杰斐逊主张以农立国,建立"小农共和国".就任总统之后,其经济思想由单纯的以农立国转变为农商并举,鼓励支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杰斐逊的经济思想有其连续性,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一以贯之和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鹄的.  相似文献   

3.
论班固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班固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崇尚"安贫乐道"。其实不然,班固既重视农业,又重视工商业,提出了"食货二本"的新思想,认为"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重视经济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他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工商业不能伤害农业,更不能靠不正当手段经商致富。主张国家要发挥对农工商的调控和管理职能,为防止经济领域的不正当活动,要对人民进行"贵谊贱利"等思想教育,以便把人们引到上下有等的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理想的社会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王韬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方面,他传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开放改革的呼唤传遍中国知识界;另一方面,他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更广阔的视角,触及到许多林、魏等不曾触及到的课题,开拓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崭新天地。王韬在经济思想领域里的心历路程,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折路程。因此,考察王韬的经济思想有助于剖视和把握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商为国本说”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十分重视,大力提倡"重商"思想,坚持"国政与商政并兴",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许多重要经验对我们仍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6.
李维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维汉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 ,他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建议 ,为我党制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他提出对资本主义商业的“双重改造”的思想 ,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后对待原工商业者的方针和对策 ,不仅有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而且有利于党的统战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说"置于日本近代思想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进行重新解读和分析,从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角度,阐明了这一经济伦理的思想主旨不在于弘扬"仁义道德",而在于伸张 "殖产兴利"的资本主义价值取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儒教伦理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伦理建构中的真实功用.  相似文献   

8.
王韬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过去人们在论及其思想时,往往专注于他的“变法自强”主张,而对他强调的“治中以驭外”未予充分重视。须知“治中以驭外”正是王韬改良思想的主旨,是他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今试加论述,以就教于方家。王韬出生于一个破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1849年22岁时,迫于生计到上海,在英国人办的墨海书馆从事编译西方书籍等工作。此时的上海,已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又因1845年的《上海租地章程》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的第一个租界,是殖民者飞扬跋扈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李维汉是我党在统一战线方面杰出的领导人和著名的理论家。他通过实地考察,系统地总结了党和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国家资本主义为途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成为我党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他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其中民生轮船公司的公私合营的方式被称为"无痛分娩法"并在全国作为典型推广.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鲜明特点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导向,注重改造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注意防止"左"的偏差,及时纠正过"左"行为以及注重结合省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但这一改造在进入高潮后也存在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是从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有关经济思想的论述,倾注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一书中。他以历史的发展眼光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进行了批判,提倡“振兴商务”“以商立国”;主张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的经济利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建立近代金融和财政体制。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在唤起民族觉醒,探索民族振兴之路,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捍卫国家经济利益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謇在长期的政治、社会活动和从事实业经营的过程中,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经济思想。本文将张謇经济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主要论述了他在各个不同时期为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提出的主张、建议、规划、措施等,并对张 謇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浅析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20世纪初,他提出了职业教育是应济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宗旨在于"生利",其根本途径在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等职业教育思想;并进行了许多实践活动。缅怀和重温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推动继续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往学界多认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采录《王安石日录》入正文,是不因人废言的良史作派,但这只是注意了李焘用《日录》订正史实的一面,而在具体到事关新法是非以及针贬变法方面的深刻用意却很少注意。实际上李焘是用王安石自己的记录来否定变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王栋实学致用的经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宋明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已成融合之势,释、道二学日益渗透于正统儒家思想中。王畿作为心学派王守仁的得意门生,其思想颇受老庄影响,特别是在本体论架构中,即关于对“道”的虚无性、自然性的继承和主体性思路的延伸方面流露出明显的道家痕迹。与此同时,王畿对老庄思想中不合儒家价值信念的地方予以了批判和改造,体现在功夫论中“自信良知”学说与老庄“绝圣弃智”观点的分道扬镳,及由此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态度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传统范畴,关于二者的内涵、关系等在哲学史上也被许多哲学家探讨过。王船山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道器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器"是具体的事物。关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道"在"器"中,"器"在"道"先。他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道器思想,也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实很少受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玄学影响,他秉承山涛入世的名士人格理想,代表了自然与名教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情况。他怀儒家入世的精神而不婴事务,奉道家俭约的宗旨又广聚钱财,以其人格的二重性说明了士大大兼治玄儒的思想困境,影响了西晋时期知识分子“士无特操”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9.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团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