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0,(3):124-133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两大主要宗教派别。两教对宇宙万有或自然现象都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佛教中的“五位说”和婆罗门教中的“句义论”展示了两教在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它们都被认为是达到其各自最高境界的重要智慧。这两种理论在分析事物或现象时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梳理和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深入认识印度思想以至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8,(2):161-172
由于明清江南研究的重要,使其形成了某种"霸权",以致于江南这一概念被上溯到了六朝隋唐时期,学者们习用而不察。实际上,六朝隋唐时代更适合用江东等具时代特色的称呼为宜。如江东、吴、三吴、浙西等地域概念,也需要学界深入探讨。文章通过对江南和江东等地域概念的使用分析,指出学界在"江南"地域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不足。期待学界正视这一问题,建立起一个纵向时间轴上的"江南"地域概念谱系,而不该简单地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3.
瞿林东 《学习与探索》2007,4(2):201-209
关于朝代兴亡之故的讨论,既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魏晋隋唐间的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对兴亡之故的探索比前人有了更丰富、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兴亡之故探索的连续性和走向系统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兴亡论",还是"辨兴亡",都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和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在这些讨论与探索中,历史与现实、史学与社会都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历史意识与忧患意识相结合的特点。尽管这是当时政治变动提出的问题,但人们对兴亡盛衰之故的思考与探索,都能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阐述,从而把理论探讨引向深入,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遗产,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艺术史家、民俗学家都同意的一个观点——“歌舞娱神”说提出了异议,指出:一,古代先民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歌舞”的审美价值,因而也就不可能一开始就从审美的价值观出发,选择歌舞用于祭祀。二,“歌舞娱神”就是把“歌舞”后起的审美特性作为“先天原因”去推演古代的祭祀活动。三,许多艺术史家在论证歌舞和祭祀的因果关系上造成了混乱。四,本文笔者认为,歌舞在古代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最高手段”。先民们选用歌舞祭祀,目的不在于“娱神”,而在于向神表达自己深切的情感和意愿。歌舞祭祀完全不是从歌舞的“审美价值观”所作的考虑,而是从歌舞的“实用目的性”所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6.
日本移植中国佛教过程中,存在选择的侧重角度,因而出现变形现象,以适应日本国情。最澄入唐学习的天台宗,是远离长安的江南佛教。最澄片段引进了"非中心地区"的江南佛教,使日本可以对其进行自由改塑。掌握了这种教义,进一步改造之,则很容易实现日本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孙晶 《日本研究》2009,(2):10-17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衿谷宪昭、松本史郎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祜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惠忆晨 《社会》2023,(4):1-39
本文以近代著名僧人太虚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佛教改革和社会思想论说为对象,分析太虚是如何从佛教教理出发,因应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社会改革方案,并论述佛教同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本文一方面管窥佛教文明面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适应与转化何以可能,另一方面呈现一种积极入世的中国佛教面貌,使太虚的理念同韦伯比较宗教社会学中有关大乘佛教的现世心态和生活动力的论述展开隔空对话。最后,本文尝试从“方便”与“究竟”的范畴入手挖掘太虚社会理论的价值,也为佛教中国化提供新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9.
世俗化是中国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佛教造像在前代世俗化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为原形,创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雕造,集中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高度中国化、世俗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再谈旅游业的“四大支柱”说——兼与张涛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辩析”一文,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旅游景区(点)不能成为一个行业,更不能成为旅游业的支柱性行业,相反,旅游商品业应该成为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1.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3,(4):133-144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34年的"六报联合特刊"是上海日报公会协调其会员报共同应对元旦春节期间假日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其存废是上海日报公会前期协调成功后期协调失败的表现,史量才在协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六报联合特刊"的存废表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报界是竞争强度有所减缓、合作有所增强的错综复杂的竞合态势。  相似文献   

13.
<正>2004年,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文献首次提到了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世纪初,随着令人震惊的太平洋塑料垃圾带、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报道,社会对海洋塑料垃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安泽 《求是学刊》2012,39(3):41-45
严复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儒教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将两大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凸现出来.他对基督教和宗教问题的理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特色.严复的宗教观念,代表了近代一部分中土学人,在坚持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思想,推动中西文化会通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尚之 《东西南北》2012,(19):30-32
在俄罗斯人眼里,刚过30岁生日的索布恰克曾是开保时捷的“官二代”、普京羽翼下的食利者、情色真人秀节目主持人、《花花公子》封面女郎、亿万富豪的女朋友、“俄版的帕丽斯·希尔顿”。但今天,她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反普京阵营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摩登问世,并非英文modern的汉译音译,而是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梵语语汇的音译.摩登在中国历经了两千余年的辗转流传,含意发生了多次变迁,逐渐从佛教用语演化为世俗用语,同时带有了浓郁的女性意味.摩登的非本土性使其在20世纪20-30年代之交成为英文modern的汉译音译.摩登的言说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性观念,同时自身也存在着古典意涵与现代观念的纠葛与纷扰.  相似文献   

17.
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和保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新政的实施,剑锋直指困扰民众多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老大难问题,在从根本上减轻了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同  相似文献   

18.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内容,而现阶段我们又提倡、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剥削现象存在,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剥削问题?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社会...  相似文献   

20.
赵均强 《唐都学刊》2012,28(2):43-49
雷依群《东汉关中学派述展情况,认为其说论》一文认为,东汉时期关中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关中学派。对此提法,笔者看法不同。故从东汉儒学形态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东汉关中儒学的发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