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公民参与为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巩固的社会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则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他能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规范着政治制度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通过融汇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建立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以及政府切实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回应水平等途径来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以期达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应当建构一个审视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视角,并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线性史观、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进行反思和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有序渐进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立足现实国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紧扣民心政治,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通过以民主促民生,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立足基本国情,探索发展中国式民主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80多年的艰辛探索,党内民主建设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制度规范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内民主建设不懈探求的结果,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回顾这段历史和总结其经验,对我们今天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能力,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与党内民主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党内协商民主对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虽然协商民主并非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惟一路径,但党内民主的推进无疑可以借鉴协商民主的若干合理之处。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从协商民主中汲取符合国情和党情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有益的元素,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6.
政治文化往往影响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和政治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有许多消极影响,尤其对基层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更为突出。为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反思和清理封建传统政治文化,活跃对民主的研究与传播,培养参与型公民,增强政治透明度,消除群众对民主效能的疑虑,重塑现代政治文化,以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政治发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及法治化,人民政协的功能几经变迁,与中国政治的发展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本文通过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认为我国是民主集中制下的协商民主。新形势下,需要通过对协商制度的法制化、协商形式的程序化和加强人民政协自身的建设,促进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为人大分担部分政治参与功能和利益表达及整合功能以进行有效的社会疏导。 相似文献
8.
民主政治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具有紧密的联系,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积极引导和不断完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良性有序发展,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西方民主转型范式对众多后发国家实现民主化的目标、动力和路径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该范式存在将竞争性选举视为政治发展的唯一目标、否定经济社会发展是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前提等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形态。从人民民主推进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可以概括为,执政党及其主导的公共权威担当着国家建构与民主发展的中轴力量,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民主创新,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这一全新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对后发国家建构民主政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内陆型文化与西方海洋型文化导致了它们与协商民主价值之间的融合与背离。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众在政治体系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西方政治思想则始终体现出政治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人性善的理论;在西方则是人性本恶和趋利避害占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积蓄了统一、尚同的思维惯式,而西方更崇尚竞争。协商民主价值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构建,体现出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中的兼容并蓄特征。要通过构建协商主体的独立政治人格,保证政治参与的民主性,注重对公民公共理念的培养,增强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实现协商民主的合作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公共理性的建立与诉求的不成功,加之西方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与文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分离,导致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实际运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决定了其理论的特点和表现形态.中国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应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和宽容的社会,它能够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求合作与共识,谋求共同发展,能够容纳并解决利益冲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实现各种利益冲突的动态平衡。发展协商民主是平衡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各种相关机制与途径的共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以理性的公共协商为核心的协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选举竞争为主要方式的自由民主和代议民主的不足,对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元开放的公民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选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文化等四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并且我国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政治协商、民主恳谈会、听证会和社区议事会等协商民主的雏形,但我国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必须在协商主体、渠道、程序和范围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经开始由民主理论越来越转向现实制度建构层面,其中,协商民主理论对公共决策问题的关注为公共决策研究开拓了崭新的视角,对实现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具有许多重要的现实启示,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健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制度;有助于实现基层民主决策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中国政治发展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其形成的基本依据应该包括:一是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二是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创建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今时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同忠说,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说:“谁想不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沿着其他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他就必然会得出一种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结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也就不能保证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②可见,没有民主的道路,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三大,又把民主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呢?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自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逐渐关注这个新兴领域,协商民主理论超越了自由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以及在民主平等和公共理性培养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可以提高公民意识,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它是指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合法途径影响公共政策,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表达和实现的行为及过程。政治参与不是政治家的专利,现代民主政治必然要求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乃至社会公众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治,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利益格局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十分艰难,但坚定不移地朝前发展着。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一政治纲领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公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