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永庚 《唐都学刊》2007,23(6):33-37
"国家哲学"作为在一个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在当代中国表现为宪法意志的指导思想,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用图表、指标等方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例探讨了哲学的抽象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具体化的因素,用评价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其实现形式的有效性,并从中得出了四点启示,以此引导国家哲学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怡 《浙江学刊》2004,(2):74-81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数学实在论"、"存在数学对象吗"和"数学的基础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入手,对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给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这种争论在哲学史中的深厚根源.作者认为,数学哲学研究对我们认识哲学的性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只有清楚地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理论的构造物,而不是把它看作某种对外部世界的对应解释,我们才会理解哲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一、创造力研究的爆发对创造力的起源、实质、特性、目的作系统的研究,是当代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项研究中引用的一些概念,如"创造者"、"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性的科学"等等,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是否我们正看到一种新的、比较独立的哲学分支——"创造学"的诞生呢?不管我们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事实上可以称为关于创造性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个人和全人类的生活中的种种作用的研究兴趣的爆发.这种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0年第2期报道,该刊自本期起新辟专栏讨论《当代全球问题:社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观点》.杂志的"编者按"指出:全球问题今天成为哲学研究的迫切的课题之一,它包括最广泛的世界观问题、社会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特别是全球模拟研究大大推动了系统方法的发展.系统方法在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和科技问题方面已经表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对哲学我们有多种发问方武,哲学是什么?哲学在哪儿?哲学为了什么?为什么而哲学?当哲学对自身以"是什么"的方式发问陷入窘境的时候,哲学就在"为什么而哲学"之"为"中从书斋中的哲学出走了.哲学走进了前哲学的生活世界.哲学从"师法传统"到"师法造化",从"意料之中"到"意料之外",从"哲学的终、始划界"到"哲学的圆圈",从而从"哲学之中"到了"哲学之外".哲学之"道,行之而成".  相似文献   

7.
高云涌 《学习与探索》2006,4(1):113-116
国内哲学界先后提出的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物质运动的逻辑"、"认识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逻辑"这几种理解方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提问方式前提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和真正载体?这个提问方式是实体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以实体思维去解读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会把马克思辩证法理解成一种"实体的逻辑",就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以关系思维去解读马克思辩证法,就会把其理解为"关系的逻辑",这种理解相对于"实体的逻辑"的理解来说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域入手,这些问题主要是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从时代的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反思和回答当代世界所遇到的新问题,获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质;关注当代世界各种哲学的发展动向,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研究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从当代世界的大视野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新问题,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刘维 《社科纵横》2007,22(5):100-101
近年来对风险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在当代风险社会的研究中,首推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和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他们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本文从"类哲学"的视角透视风险社会,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培养了人们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哲学嫉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人的科学”的观念长期以来诱惑着西方的思想家们。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被用来佐证哲学已经被自然科学所取代。自然科学家们常常对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不能达成一致不厌其烦。他们把这种不一致与作为自然科学的经验性的信条的标志的共识和稳步前进进行不公平的比较。最近在对大脑功能的研究方面和进化论生物学领域都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这种意义上也被认作为对哲学的部分的取代。然而斯蒂夫·平克用这些自然科学信条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企图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平克和他的盟友们提供不了任何具体的、实用的建议。他们错误地认为我们需要关于人性的理论作为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原理。但事实并非如此,政治和社会指针只能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而不是生物学的研究中产生。西方哲学史的精神在于关于人性的理论应被关于历史的研究所取代,关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的理论,不论是哲学的还是生物学的,都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刘擎 《浙江学刊》2008,(2):111-117
近年来政治哲学在汉语学术界似乎成为一门显学.原因在于首先,政治哲学的理路与狭隘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取向对立,强调对根本价值问题("应然性"层面)的研究,这对于经历各种"批判理论"洗礼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其次,政治哲学关乎政治安排的基础性原理,它超越现实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这契合了中国儒生的传统.最后,政治哲学也是对"应当如何生活"的哲学追问,在"人文精神失落"、知识分子边缘化的时代,政治哲学为学人探索"安身立命之道"提供了某种方式.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在当代的问题意识中和当代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明做"创造性转化"."亦中亦西"与"亦古亦今"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孙利天教授的新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既不是用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表达方式来改造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体系的表述,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的内容"装进"中国哲学的概念框架,而是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理论自觉,在回应时代性的人类问题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塑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并以这种"独特声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就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而且需要在"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我们的时代"回应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特别是回应以反思"哲学"和"现代性"为实质内容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发展即中国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并在早期形成了"以俄为师"的特殊路径依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选择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同时却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长期被我们作了简单化、教条化和实用化的解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返本与开新",通过"回到马克思",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完整视阈和本真精神;通过"发展马克思",在与马克思思想资源的对接中创生出马克思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此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启,已经显示出积极的效应和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江怡 《浙江学刊》2023,(5):65-72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人类对技术性质理解的不断演化,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已经关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更多样复杂的工程设计。然而,从哲学上分析这种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哲学研究领域的更迭,更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工程哲学为当代以及未来的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克服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不足,其实践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功能、立论基础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走向都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在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思维方式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动的实践观,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关注;实践思维方式的批判性革命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全面推进、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实现了研究主题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换,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哲学、发展哲学和文化哲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7.
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社会转型期哲学研究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哲学研究对象和主题问题,属于"哲学问题";一是哲学研究的方式和范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属于"问题哲学"。新时期中国哲学本身的问题在于,它捕捉了许多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其根本问题在于,中国哲学研究从总体上还没有摆脱那种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抽象化"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顽症。哲学的创新在于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当代法国哲学有两个明显的路向一条走向超越,一条走向内在.勒维纳斯属于前者,柏格森属于后者.事实上柏格森作为当代法国哲学最重要的本土来源之一,曾深刻地影响过勒维纳斯.然而吊诡的是,虽然勒维纳斯深受柏格森影响并对他推崇备至,但最后却走向了与柏格森泾渭分明的不同道路.那么,导致这种吊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根问底,"为什么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是他们思想发问的逻辑起点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不同分析、批判和解答,使柏格森改造了传统的存在论而走向了内在性哲学,而却使勒维纳斯彻底抛弃了存在论走向超越性哲学,即作为第一哲学的他者的伦理学.而另一个吊诡则是看似"内在"与"超越"水火不容,但是他们最终却又在伦理学领域殊途同归了.这种双重的吊诡直接揭示出法国哲学某种内在的精神传承,并彰显出法国哲学自身的某种"法国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