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治和文化行为,而且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行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全球化话语体系.这是一种主题话语体系,它拥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还具有不少新的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修辞方式,包括数据化语言、时空分离、积极性语言等.全球化话语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强势群体的强势语言.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也产生了全球化反话语.这些话语对全球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力制衡.这种话语制衡机制有助于合理的社会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中西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方针。但在科学主义大旗下,以科学代表自居的西医睥睨中医,对中医药的排斥与歧视的阴影深深笼罩在卫生领域之中。中医类毕业生在就业与执业过程中来自于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排斥,集中表现在就业机会的不均等、专业划分过于笼统、就业与执业领域受压缩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界 ,在后现代问题清理中有了新的话语转型 :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对抗 ,以多元阐释取代话语霸权 ,用兼容并包取代话语独断 ,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社会科学在有效厘清后现代理论的负面效应的同时 ,正在不断摆脱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话语沟通的理论困境 .当代中国学术界在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新的观照中 ,接受新的文化理论变革理念 ,有了真正意义上文化社会的反思。这体现在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后现代问题与神学思想的厘定、后现代社会科学问题的剖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1949年后在妇女就业知识上存在着三种主流话语。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革命话语”来叙述,实现了对妇女参加公共领域劳动的动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妇女就业知识是以“素质话语”被叙述的,其在力图将妇女推回家庭领域的过程中压低了女性劳动力的价格;三是市场化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男性强势话语”被表述,显示了市场经济与父权制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有关妇女就业知识的女性主体性也在形成,它显示出女性自主意识及其对人权话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马翔 《浙江学刊》2023,(2):201-208
唯美主义无法真正隔绝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在诗学和创作的错位中,唯美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认知和建构体现了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冲突与平衡,集中反映在文学与装饰艺术“装饰性”观念的互文关系上。由于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合流,当文学的视野被理性的科学主义影响时,重感受、重体验的美学特质却日益浮出水面,使文学以一种反作用力向非理性突进。对文学形式观念内在矛盾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唯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构论与咨询和临床心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20年中,社会建构论的崛起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科学主义范式形成了挑战.社会建构论主张实在是社会的建构,这一观点应用到咨询和临床心理学,则被传统的科学主义当做"实在"的"病理心理"丧失了本体论的基础.同时,知识是建构的,那么咨询和治疗理论并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理论建构.这些观点对咨询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雷纳·韦勒克(1903-1995)是20世纪世界文学界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家和思想史学者之一.中国新时期以来.韦勒克的文论著作与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语境也使其话语功能与内涵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异.韦勒克对新中国文论与批评的影响与变异问题是中西文论交往对话中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孙力 《学术交流》2005,(12):171-173
当代话语分析从认知与逻辑的角度对话语的构建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话语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起着重要作用。话语的语义与信息内容是心理层次表征的体现。运用命题对心理层次划分可以反应话语的结构。逻辑哲学语言学对话语进行分析也有较长的历史,从传统的逻辑三段论到当今的命题方法,对话语分析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1922年上海银楼业工人罢工风潮中,劳资双方在阶级意识与传统观念、权力与利益的多重交织下反复博弈,在权与利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无论是劳方的诉求,还是资方的应对,都将权力放在首位,重权甚于重利.工方争取资方对工人俱乐部的承认,不仅反映了工人对自身弱势地位的高度认同,也表明了阶级意识的深化与阶级觉悟的提高,资方则宁可以有限的短期利益换取对工人权力诉求的扼制,以维护其在劳资纠纷中的话语霸权,继续占据强势地位.工方在银楼风潮中清晰地表达了阶级斗争取向,但阶级意识最后仍不得不让位于传统观念,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工人运动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0.
“屌丝”“国民老公”等网络热词在网络空间爆发,毫无遮拦地表达出网民对权力、声名和金钱的崇拜感、饥渴感.此类网络热词的流行构成了中国媒介文化的新景观——贱文化.该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强势崛起,并藉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呈现向现实生活蔓延的趋势.运用话语阐释学的方法,尝试厘清中国媒介贱文化的发展谱系,剖析媒介贱文化的本质内涵,认为这是一种颓废而奴性、媚俗而绝望的后现代文化.基于对媒介贱文化流行原因的多维度分析,提出消解贱文化话语及其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法国大革命不仅改变着反启蒙运动的成员构成,更重要的是,它对反启蒙话语产生了重要影响。将大革命视为启蒙运动的直接产物,是这一时期反启蒙话语最突出的特点。大革命出现的暴力与流血,也被认为源于启蒙运动的本质。这种话语的重构,将启蒙运动进一步极端化和简单化,并部分影响着关于启蒙运动的传统表象。  相似文献   

12.
张智 《浙江学刊》2007,8(3):78-84
法国旧制度后期民族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与高等法院之间的冲突的影响。在长期的冲突中,一些最重要的民族主义话语得以形成。作为18世纪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运动则对这些话语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它参与到民族主义话语对于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建构之中,在理论层面上阐释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哲学家们”还在公共领域中传播着这些观念。至法国大革命前夕,在公共舆论中,民族主义已经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为线索进行考察与比较,对于认知、理解近代法英两国法治现代化的差异和不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因在于,二者是法治现代化的思想根据,而其他只是法治现代化的制度表现形式.事实表明,受科学主义影响的法国和受人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在近代法治现代化进路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不同:法国的法律发展表现为全新性和反传统的断裂性,英国的法律发展表现为继承性和连续性;法国倾向于法条主义的法治模式,英国则倾向于程序主义的法治模式;法国在法制建设中强调国家主义,英国在法制建设中注重以社会自治为中心;法国的法治模式倾向于否定多元和消灭冲突,英国的法治模式倾向于承认多元、包容和平衡冲突.以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为视角阐释型塑法英两国法治现代化差异的深层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郑利华 《求是学刊》2008,35(2):95-103
作为活跃于明代嘉、万文坛的重要人物,汪道昆在维护七子派文学地位及传导其文学影响,包括建构所在徽州地区与流行于中心文坛的诸子复古思潮之间关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表现出谋求另辟门户的努力,企图调整或变通七子派诗文复古的某些传统策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七子派主导而笼罩于嘉、万文坛的复古风尚,在释放出它强势影响力的同时,也被接受与传播对象包括同属阵营文学势力加以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造,突破某些固有的路径,使它在变换之中呈现一种多样态和复杂化的发展情势,相对打破了复古话语系统固有的单纯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3,(6):114-120
汉代的经学、政论、大赋都是强势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三者关系可以表述为经学影响政论,政论又影响了汉大赋。经学影响议论文侧重于内容,而议论文影响大赋侧重于形式;经学、议论文、大赋又时常表现为互动关系。经学与汉大赋盛衰大致共时同运,正说明其间强、弱势文化的作用。从汉代政治和文学关系考察,经学一定是强势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而汉赋铺张扬厉的赋风又影响了经学阐释的繁复,"务尽"、"详博"的话语体系正好适应了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性与人文性失衡乃至分裂,由此带来文学理论功能的弱化及其对文学实践的不利影响等.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即在人学视野中寻求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从而适应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来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问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山海经》三种文本阐释系统(本文、注释、图像)中,有一个共同的话语机制,即利用话语的转喻功能,通过寻找、建立殊方异域之物事与现实之物事间的相似和关联,将前者纳入经验世界内,从而达到使受众以“其事质明有信”的目的.比较而言,图像最为直观,对转喻的实际效果影响也最大.但图像不仅有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等“正作用”,还可能产生“负作用”.以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图为例,由于绘制者在图像生产中的“同构”方式以及民众思想中近乎固化的文化符号的渗透和干预等,导致信息误传,而由于图像的具象化特征,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程度可能远超过文字.  相似文献   

19.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逐步走向开放、大批学者纷纷转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背景下,梁宗岱作为一个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修养的学者,他在文学批评中却时时渗透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笔者认为,梁宗岱诗学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在哲学层面他的诗学受庄禅哲学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概念上受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在批评话语的选择上也借助了中国传统批评话语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