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蕴蓄着无限生机。辛亥革命运动在浙江的全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或者说是三个层次民众的觉醒,构织出的一幅绚丽多姿的革命交响乐的三部曲——整个辛亥革命运动的璀灿一翼。这个过程的阶段性正是辛亥革命运动在浙江兴起的规律性的反映。首先,学界的觉醒,一部分知识分子最早肩负起反清救亡的时代使命。学界的觉悟为辛亥革命团体光复  相似文献   

2.
胡国枢 《浙江学刊》2000,(3):134-135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陈英士出任上海沪军都督府都督。对此,当时的政界与后来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体。这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又是对陈英士评价上带全局性的问题。本文分析两种不全面的看法一种把上海光复只归功于同盟会,完全否定光复会及其他社团的积极作用;另一种是否认陈英士领导的中部同盟会的重要功绩。进而从对武昌起义成功后的全国形势与上海光复前后的政治军事情况的论述中,说明由同盟会领导上海都督府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运动虽气势磅礴,然民众发动并不充分,浙江算是比较先进地区,原因之一是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等重视秘密会党的联络,从而带动了平民百姓,起了唤起民众的作用,使较多的人投身政治运动,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遗泽后世。  相似文献   

4.
胡国枢 《浙江学刊》2001,(5):134-137
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土地肥沃,近代工商业比较发达,民气开通,是辛亥革命蓬勃发展之地,堪与两广、两湖比美,而视为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正如辛亥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阶段一样,在浙江的历史上辛亥革命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有的人对浙江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重要性,至今估计不足,对浙江人民、浙江革命团体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肯定不够,对浙江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研究不深,所以重新认识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实属必要.而且深入考察在文物之邦的浙江土地上发生的辛亥革命种种现象,也许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推进现代化的某些规律性的探讨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心理.在历时态上,政治信任可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形态,它们的根本分野在于政治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整体社会相契合的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政治人格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是过渡形态的政治信任,其表现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两种形态的政治信任前后相继,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6.
由扬州师院历史系主任周新国副教授和江苏省政协文史办的刘晓宁主编的《辛亥江苏光复》一书,于1991年8月由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它是继扬州师院祁龙威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在江苏地区史料》之后,又一部反映辛亥江苏光复的史籍。该书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征集相结合的方法,其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国内学者对江苏光复的论述;二是江苏光复中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三是以前从未公布过的与光复有关的八帧照片和部分档案(如《中华  相似文献   

7.
张学继 《浙江学刊》2004,(2):113-119
辛亥上海光复及沪军都督的归属问题,历来是历史学界聚讼纷纭的一个老问题,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公案.及至今日,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后认为,在辛亥上海光复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以李燮和为首的光复会军警势力,但沪军都督的位置最后为陈其美所得,则是多种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陈其美与李燮和相比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作者认为,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出台有着直接的联系,甚至是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曾经多次高度评价陈其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明了此中奥秘,就无法真正把握这段复杂的历史是非.  相似文献   

8.
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最早见于列宁在1912年1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列宁在这个报告中祝贺中国的革命派,表明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深切的热忱和衷心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列宁赞颂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并对它表示深切的同情.列宁在那以后继续高度评价辛亥革命,说辛亥革命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唤醒他们参加政治生活.他把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来看待,认为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光复会是辛亥革命中一个重要的革命组织,它“没有一年,没有一月,不在进行武装革命”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光复江、浙两省中,作用尤大。但是,自从辛亥革命以后到现在,光复会的历史功绩并没有得到史学界的应有重视。《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于一九七九年出版)一书,在写到光复上海时说:“上海的同盟会员张承槱等发动工人、防营和会党起义,……攻克江南制造总局,占领了上海。”这里没有提到光复会,好象上海光复是同盟会单独发动、领导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与事实有出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对光复会的历史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指出:“两会欣戴宗国,同仇建虏,非只良友,有如弟昆”、“……近者攻上海、复浙江、下金陵,则光复会新旧部人皆与有力,其功表见丁天下。”这是中肯的、符合事实的评价。上海是光复会的诞生地,光复会员早就在这里策划武装暴动和革命宣传。一九一一年黄花岗起义前后,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执行员李燮和等先后抵上海,会晤同盟会上海方面的负责人陈其美,“谋携手为后图”,并设立秘密机关——“锐进学社”。策划起义。陶成章以发动起义“所费不貲”,再赴南洋,筹得一笔巨款,不仅汇给李燮和等光复会员,而且“接济徐固卿、陈其美二君者亦不少”。有了经  相似文献   

10.
辛亥上海光复后 ,对周围农村的影响 ,首先是政权的更迭。新政权的成立 ,给上海地区久已期盼的减轻赋税负担带来希望。军政府宣布将一些苛捐杂税豁免 ,以苏民困。但从中受益者主要是那些国家赋税的承担者 ,众多贫苦佃农则被忽略。封建帝制倾覆后 ,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大为改善 ,也给周围农村经济的演变带来促动。辛亥革命对上海农村人们思想观念和民风习俗新旧嬗变的推动 ,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1986年5月27日至30日,在浙江湖州市举行了国内首次陈英士学术讨论会,有来自九个省(市)的五十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现将这次讨论会上对陈英士评价若干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1)陈士英与光复上海陈英士在1911年上海光复战役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对他评价的争论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过去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把上海光复只归功于同盟会,甚至归功于陈英士一个人,完全否定光复会及其他方面所起的作用;另一种看法是否认陈英士领导的中部同盟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汤寿潜尚俭思想探析余丽芬辛亥革命后首任浙江都督汤寿潜(1856—1917)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堪与冯桂芬、郑观应相提并论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但论者往往专注干其政治活动的功过是非,很少发掘他的思想,对其尚俭观的研究更几近乎空白。本文探析汤寿潜尚俭思想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近代报刊出现较晚 ,辛亥革命后成为全国报刊发行中心之一。北京近代报刊的发行中心在宣南地区 ,尤其是以琉璃厂为中心的区域。这一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受到清代形成的宣南士人文化的影响 ,是宣南文化的余波。其内容反映了北京官僚、知识阶层及民众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10):72-76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近些年出现较多的社会现象。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舆情的视角来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它反映了群众的情绪,集中表达了群众的社会政治判断,表现了民众主体与国家管理者客体的利益矛盾,具有深刻的舆情内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出表达机制不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失灵,监督和参与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间存在真空的舆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力钧 《浙江学刊》2003,(5):125-127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民主政治从来都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凡是存在民主政治的地方,无论是古代的雅典城邦,还是现代的浙江温岭,都有着市场经济的深刻背景,有着政治、文化以及观念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智明 《社会》2013,33(4):35-59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以及对向上流动的感知与预期都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政治信任。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向上流动的经历与期望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政治信任流失已成为焦点问题.浙江衢州的“民情档案”就是旨在重塑政治信任的一次尝试,它由底层社会的抗争、体制的压力和政治精英的创新共同催生.“民情档案”的实践效果说明,政治信任的重建需要“群众路线”传统的复归,需要依托社会信任的支持,进而化解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的困局.“民情档案”也预示了社会资本对于重构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不仅出现了政治轴心的空阙,而且产生了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民族怎样生存、国家如何建设、个人怎么安身立命,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五四”前的《新青年》同人曾试图重估一切价值,为中国社会改造全面奠定价值范式。本文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且阐述了关于当时价值评估工作不能深入、持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个体成仙到救世度人;神仙居所的尘世化与内向化,即从遥不可及的"洞天福地"到遍布乡间市井的官观庙宇,一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居所.这一民众化过程,是明清社会大变动榕局之下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控制等是民众化最终形成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民众化过程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亦有着密切的关联,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化与交融性.  相似文献   

20.
一、辛亥革命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辛亥武昌起义后,革命的狂飚席卷中华大地,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义仅一月余,全国大半行省和第一大都会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此时的清廷仅控制着北方的部分地区,且依赖心怀异志的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支撑着残局。袁世凯乘清室之危,攫取了清朝的军政大权。他受命去“剿灭”革命党,不过事实上,连清朝皇室和袁世凯本人都十分明白,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当时对清统治者来说,最现实的选择是保住半壁河山,苟延残喘。辛亥革命尽管酝酿多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武昌起义却带有偶然性的色彩。各地的相继响应,情况也颇为复杂,“光复”省份的领导权并非都由革命党人执掌,有的地方大员拥兵自重,“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