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辞书是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辞书是知识的总汇,是不开口的老师,是人们释疑解惑、获取知识最常用的工具书。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疑难字词、成语典故、百科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如善于使用辞书,就会无师自通、迎刃而解,收事半功倍的成效。人们如能养成经常翻阅辞书的习惯,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科学水平,增长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才干。  相似文献   

2.
《现代常用汉字规范字典》,张万有教授倾多年精力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规范性实用性的字典,也是一部具有学术前沿价值的字典。之所以说它具有学术前沿价值,是因为整部字典都采用了"字符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这两种先进科学的现代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辞书是人们读书治学、工作生活最常用的工具书。英国朗曼公司曾对辞书市场进行过调查,惊奇地发现辞书打入人们家庭的程度不亚于电视机,90%以上的家庭至少备有一本词典。这个百分率高于其它任何图书,而且平均每年有10%的人重新购买词典。我们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也曾对读者使用工具书的情况进行过调查,对象是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读者,包括从20岁以下到70岁以上的教师、科研人员、干部、学生和工人。从回收的700份答卷中发现有615份“经常使用”字典词典,占87.9%。如果加上18份“不常用”(但用过),则高达90%。  相似文献   

4.
现代字典辞书一般从字的通假来解释"搢绅"到"缙绅"的变化。通假作为用字法,掩盖了"搢"受"绅"的影响而产生字形演变这一重要动因。受人们类推心理及上下文语境影响形成的形符类化是促使"搢绅"走向"缙绅"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字典、辞书的释义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作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具有存古性,又有创新性,其词汇则往往可成为字典、辞书编撰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以宜昌方言词为参照,结合文献考察,对《汉语大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几个语词的释义进行商讨补正。  相似文献   

6.
自《尔雅》、《说文》以降,我国中文工具书编纂出版经历了传统辞书渐趋成熟,传统辞书向现代辞书过渡,现代辞书逐步走向初步繁荣的漫长发展过程。据不完全统计,自有工具书的年代起至1993年底,我国已编纂出版各种类型的中文工具书14741种,其年代、学科分布如表一、表二所示。根据编纂出版实际,似可将我国工具书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先秦是我国中文工具书编纂出版的积累素材时期。说这一时期是积累素材时期,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表述。首先,这一时期已存在带有字典、辞典性质的类似识字课本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语类编》是我们编纂的一部写作词典。(初编共收常用类聚二百类,约七十万字。)这里,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性质和体例。 一、《词语类编》的性质 词典(此处指辞书,包括字典,下同)以使用场合为根据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阅读词典,写作词典。阅读词典,专门解决人们在学习、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诸如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等。写作词典,供人们“临文备查”,专门解决写作中碰到的词语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释义商兑王粤汉释义是辞书的灵魂,是辞书学领域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分析重要字典释义方面的实例,对当代字典、词典的编纂,对丰富和完善辞书学理论,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拟对《汉语大字典》的部分释义略陈管见,以此就教于辞书编纂和...  相似文献   

9.
四、字典辞书的演进趋势及其特点 我国辞书的源流脉络,如上所述。考察一下这类书籍的发展演进趋势,其显著特点,概括些说,则是多、精、快、省,后来居上。 (一)多 所谓“多”,指辞书的种类、收词数量,在发展演进中,由少而多趋繁化。 首先,辞书演进中的触目现象之一,是这类书籍的品种由一而二,渐趋多样。 从前面所列《辞书源流举要示意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先前是不注音义的杂字汇,而后  相似文献   

10.
一部实用而精深的字典──《汉语通用字字典》略评周守晋冯瑞生先生主编的《汉语通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1].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辞书。作为“字典”,即使近年来辞书热,却也很少见到形音义赅备,处处考究其语用、语义、语法的汉字方块字字典。编词典已是件苦差...  相似文献   

11.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昊"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的识读课本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一时期的识读课本为后世字典编纂提供了基本的文字来源;“正字”的编纂思想为历代编纂字典者所继承与发扬;文字汇编原则对字典编纂体例的显著影响;解释字词的方法奠定了辞书训释体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俗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以后的一些字典辞书,诸如《龙龛手镜》、《四声篇海》、《字汇》、《字汇补》、《康熙字典》,以及今人编的《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都收载了大量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以及与正字关系不明的疑难俗字.由于种种原因,汉语俗字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所以上述字典中的这些疑难俗字也很少有人问津.这种情况不但对载有这些疑难俗字的古籍的解读带来了困难,也对现代大型字典编纂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汉语俗字丛考》的基础上,依据敦煌出土文献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中的二十多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辨,并纠正了旧辞书辨释方面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中国现代学术成就之一。它是以词典为形式的学术著作。它继承并向前推进了汉语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特别是词汇学、词义学、词典学的科学成果。它以多方面的成就表明了,它发扬了中国历代字典、词典的优良传统,学习了外国词典的先进经验。因此,它不仅耸立于中国辞书之林,而且闪耀于世界辞书银河。 《现代汉语词典》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它的特殊性质上:共时性、简明性、语文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15.
《辞源》(1979年修订版)作为一部研习古代文史典籍的工具书,不同于一般辞书字典,重在明古义,求本源,因此,引用书证应选取最早或者接近最早的文献资料。在这方面,书中还有一些疏漏不当之处,本文提出四十余条,加以考证,以供参酌。  相似文献   

16.
“字典”的“典”,顾各思义它应该具有典范的意义,应该是人们规范使用语言的老师。要完成这样神圣的任务,并非每本打着“典”的工具书都能完成的。这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我认为张万有同志的《现代常用汉字规范字典》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所谓体现“典范”作用的条件,大致说来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只有三者齐备才能达到指导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目的。首先是科学性。字典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释义、注音和例句几个方面。释义准确简明,就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水平。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妨用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字辞书经历了传承传统与融合中西的发展轨道,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为中国文化传播、中西文化认知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以<康熙字典>及<华英字典>为例,对中华辞书以不同发展路经做了生动呈现,并以此为基础,对作为文化承载工具的辞书有了进一步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苦·患·患苦     
“苦”“患”是古今常用的两个多义词。“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说文》:“苦,大苦,苓也。”(据段注本。)其味极苦,故引申为“痛苦”等义。“患”,《说文》:“忧也。”本义是“忧虑”,引申为“祸患”等义。而“痛苦”、“祸患”等都是人们所厌恶的事,因而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苦”“患”在古代曾以同义词的面貌出现,不仅可以互训,《广韵》:“苦,患也。”又:“患,苦也。”而且都具有“厌恨、憎恶”这一古义。它们的这一古义古代常用,今已消亡,今人往往失察,以致造成:一般辞书如新《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漏列了这一义项,新《辞源》“患”下有这一义项,“苦”下亦漏列;今人注释古书,为其常用义所拘,或者不予作注,或者注而有误。现就注释失误的各举一例。  相似文献   

19.
黑水城文献出土以来,西夏语文学逐渐成为国际性显学。编纂能够反映西夏文概貌的字典、词典一直是中外西夏学者的不懈追求。百余年来的西夏文辞书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罗福成和聂历山初步实践,字典初具模型;西田龙雄等研究西夏文字、语音等,确定其框架;李范文编成《夏汉字典》,确立典范。随着西夏文文献的刊布,西夏语语料库建设将不断推进。依托语料库平台进行辞书编纂,将是西夏文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字典、词典、百科全书、专科辞典等工具书统称为辞书。汉语辞书不仅凝聚荟萃着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成果,且在储存、普及知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现有汉语辞书大都由两部分组成:释义、排检法。释义是辞书的"厅堂内室",排检法是辞书的"门径"。对读者而言,没有简捷的"门径"将难以"登堂入室"。因此,一种易学高效的排检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