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其主要贫困问题之一是藏族贫困妇女受参政意识约束的基础性贫困。藏族贫困妇女参政是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参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三江源地区藏族贫困妇女参政提供更多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事关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国进入了相对贫困治理时代。深度贫困脱贫地区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与关键,而其内生动力,则至关重要。深度贫困脱贫地区曾经历了持续长期绝对贫困,贫困亚文化机制形成并在脱贫后延续作用;深度贫困脱贫地区仍普遍存在集中连片相对贫困,贫困的邻里效应机制明显且强大;深度贫困脱贫地区长期受援被照顾,受益依赖机制程度不同存在与作用。通过突出劳动导向的预防返贫政策、消解贫困亚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激发相对贫困户健康的家庭动力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深度贫困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而其中大部分贫困人口又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合是我国西部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探讨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对于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相对贫困将成为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重点。相对贫困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多维性和长期性等多种特质,与绝对贫困治理重在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同,相对贫困治理更加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降低福利不公平等问题。本文以英国为例,对其通过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治理相对贫困的实践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发展中贫困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能消除贫困,如何消除发展中贫困问题,这是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又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陆路边境线最长的区域,少数民族问题与边境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在全国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我国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战略门户,而且还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地区。"民族问题、边境问题、贫困问题"相互交融,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从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两方面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可为消除发展中贫困问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脱贫时代,如何解决相对贫困,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对2015年至2020年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实践取向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反贫困工作的学术进展、共识与实践模式.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贫困区域特征、返贫风险及主要贫困群体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发生新变化.社会工作能够回应相对贫困治理的复杂性、新转向并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回应相对贫困问题并且已经探索出一套反贫困的工作流程、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发展模式、金融社会工作模式、社会服务与社会救助模式为未来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将社会工作纳入反贫困长效机制,并就社会工作专业主体地位、反贫困工作精细化分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贫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知识资源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其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如今,知识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而且知识贫困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针对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从知识贫困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提出解决知识贫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在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治理问题。关于区域性贫困治理的实践,存在三条治理道路,分别为以中央为主导的资源直输式贫困治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式贫困治理,和以农民为脱贫主体的资源反馈式贫困治理。上述三种治理路径,均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前提,但是在作用主体、实践理念、实践绩效和实践困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国家、农民和市场三者关系的配置上的不同。只有以农民为脱贫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才是治理我国区域性贫困问题最为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将在2020年底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与此同时,中国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此背景下,贫困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绝对贫困问题将被相对贫困问题替代,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会日益突出,贫困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且贫困不仅是收入问题,更表现为社会排斥和阶层固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在于防止脆弱人群陷入贫困、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此,中国的贫困治理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治理、从超常规转变为常规的贫困治理,而转变的核心是从聚焦贫困地区逐步转变为聚焦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及未来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现象的基本特征将由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 ,且相对贫困将逐步成为农村贫困问题的核心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因此 ,必须及时转变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政策 ,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 ,建立起有效的反贫困治理结构 ,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和农业生产率 ,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里提出的精神贫困尚无人专门论证过,但这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容忽视。本书初步考察了精神贫困概念和表现,分析了我国精神贫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治理的对策思路,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价值取向是中国贫困治理思想的价值引领和价值标尺,具有指引中国贫困治理思想发展和指导贫困治理实践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价值取向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置于贫困治理的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价值取向的核心要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参与权,维护特殊贫困群众的权利,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贫困群众。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后,中国迈入一个由消除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的新阶段。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依旧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工作的重心,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该文在对2020年后贫困治理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发现,解决相对贫困将比消除绝对贫困更为复杂,遇到问题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必须要建立包括相对贫困动态识别检测机制、自主发展能力建设机制、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兜底保障分类帮扶机制在内的"四维一体"长效机制,不断完备中国特色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都存在贫困问题。和贫困地区相比较 ,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其独有的特点 ;自然资源不足、土地的级差、人力资源和资金的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而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异地移民开发、推行小额信贷扶贫等方式可以逐步解决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贫困现状,探索了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整体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构建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和农村社保相结合的多层次扶贫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入机制,调整投入方向;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等4方面的对策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而且知识贫困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文章针对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从知识贫困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提出了解决知识贫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贫困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热潮映衬下尤其显得突出。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贫困原因主要有权利贫困和政策的缺陷,这些贫困的成因很可能对中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中国地方实践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理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均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客观贫 困这一范畴。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逐步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减缓相对贫困。根据人的基本需求定义的贫困和与收入分配结构有关的相对贫困其内涵与外延将产生变化,帮扶对象呈现出从绝对贫困群体到相对脆弱群体的转移特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贫困问题呈现出较多的相对性,这些省份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应对了不同层次的相对贫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理解处于转型期的贫困相对性,对东部几个省份已开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并尝试融入全国反贫困的政策体系中,实现相对贫困群体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