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今世界倡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往来既有交融共荣的一面,也有碰撞摩擦的一面。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与侵袭,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考验。冷静分析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客观评估我国文化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努力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的文化尊严,既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也值得引起每个中国人的忧虑与深思。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析后冷战时期印日安全关系及其演变动力,认同现实主义均势安全论对印日安全变迁的解读,即亚太地区战略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权力结构的调整,是近年来印日安全关系调整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本文还试图用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安全理论解读印日安全关系,以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均势安全论的不足。近年来印日双方安全互动明显增强,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将对方构建成"友好战略伙伴"身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共有观念,并在共有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构建一种安全合作的习惯与文化。未来,印日安全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但印日安全同盟很难形成。无论印日进行何种安全互动都会对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区域安全和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霸权是与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相当的一种霸权方式,在理论、文化外交、舆情实践等层面排斥和挤压他国文化,威胁他国文化安全。在文明比较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文化安全观的价值旨归,内含“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观,促进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员、社团组织的学习教育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阐释与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中激活文化基因、凝聚共识,开展文明平等对话,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共同安全,是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东亚一向是“安全困境”表现十分突出的地区,维护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存在并不能保证安全合作的顺利实现。目前,影响东亚安全合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主义的权力因素,又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因素,还有建构主义的认同因素。权力、制度、认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东亚安全合作的进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7.
冷战结束后,日本区域主义战略加速构建。该战略的发展,从冷战后到世界开启大变局(1991—2017年前后),在单极体系即美国霸权下,经历了经济中心、政经合流、政略优先等不同导向和路径的三个演进阶段,并在范畴、内容、路径、取向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影响日本区域主义战略架构和走向的三个主要宏观因素为日美同盟状态、中国崛起进程和日本身份认同。进一步对这些因素进行操作化,可以发现,在典型单极体系下,直接影响日本区域主义战略制定的主要自变量是日美同盟状态、中日国力差距(能力对比程度),而并非是中美关系。这两个变量的组合与互动产生出四个因变量,其中三个便是以上三阶段的差异化路径,第四个是根据三阶段路径推导出的因果关系的如下拓展分析:进入2018年后,国际变局加剧,日美同盟状态与中日实力差距的两个自变量发生"谐振",加上之前被视为先验条件的单极体系自变量与美国霸权渐行剥离、亚洲融合及一体化进程显现新态势,导致日本区域主义战略发生明显的策略性调整,朝着多向对冲、政经并重、回归亚洲、深耕地区的趋向位移。此调整为某种战略动向的端口和序曲,将在曲折反复中持续较长时期,总体上有望为亚洲区域合作与融合、深化共同...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国家文化安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大舞台,面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文化安全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中的文化进化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真伪的争论一直持续并不断延伸.分析这一争论的学理基础,可以发现"李约瑟难题"自身所蕴涵的进化论视角十分突出,争论的基础恰恰在于对于这一视角的不同态度.争论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科学史的层面,已进入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层面.而"李约瑟难题"自身的命运也就因此具有了样本意义.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厘清关于这种争论的文化学理论依据是深入认识这种争论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蔓延的"污"文化,人们的意见莫衷一是.它是对立于官方文化的民间文化狂欢?还是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堕落?由这两种声音延伸出大为欣赏并听之任之,抑或是惊恐不已而力主管制的差异姿态.然从景观批判维度而言,市场机制及媒介宣扬潜移默化中塑形的身体景观引动了欲望阀门的松懈与下调,乃是"污"文化的总污头,网民在私人媒体中自发的污词创造与传播则成为推波助澜的重要浊支.鉴于源头的媚俗及支流的浅薄,推行去"污"文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在 2 0世纪末的 15年中 ,南亚地区经济合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重要进展 ,一直徘徊在起始阶段。进入新世纪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南亚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 ,纷纷表示要为地区经济和科技合作做点实事 ,引起人们关注。本文拟就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形成、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探讨。作者认为 ,南亚区域合作对区内各国都会产生实际利益 ,而且南亚国家间互利合作的潜力很大 ,因此区域合作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 ,由于南亚国家间 ,特别是印巴两国间存在着一些非经济的消极因素 ,区域合作的进程往往受到阻碍。因此 ,只有当南亚各国 ,特别是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区域合作方面具有真诚的政治意愿之时 ,上述消极因素才能得以消除 ,区域合作的事业才能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此文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先生于2009年5月2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讲演。原稿为英文。 相似文献
13.
在对16个亚洲经济体参与的32件区域服务贸易协定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与多边服务贸易体系相对照的视角,对亚洲经济体参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并对亚洲经济体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进行量化评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在多边服务贸易安排的基础上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一、2 1世纪东亚经济趋势按购买力平价看世界GDP份额的演变 ,1 970年欧洲、美国、东亚各占 3 9 40 %、2 2 3 3 %、1 5 1 0 % ,1 998年分别变化为 2 5 96%、2 1 93 %、2 6 3 2 %。由此可见 ,在这 3 0年间 ,世界的生产基地正在大幅度地向东亚地区转移。假如现在东亚各国的政治状况等条件不发生变化 ,即使增长率会有所减少 ,这种增长趋势将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期 ,那么2 0 50年东亚的份额可以达到 40 %左右。过去 3 0年间在东亚范围内 ,中国增加 2 5倍、日本持平、NIES增加 3 2倍、东盟四国增加 1 8倍。尤其是中国的增长率在 2 0世… 相似文献
15.
东亚合作起步较晚,但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发展将不仅对本地区,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阐述东亚合作的发展进程,分析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东亚合作未来的趋势,即多种机制并存、务实、合作等。 相似文献
16.
与欧美相比,东亚区域合作起步虽不算晚但进展缓慢,呈现出功能性合作优先于制度性合作的特点.日本作为该地区主要国家,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东亚区域合作发挥了重要影响.日本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不仅受美国因素、同时也受中国因素的制约.同样,日本的政策选择也直接关系到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并影响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调整乃至中日关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民间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欧盟和北美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获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而东亚地区无论从区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深度还是广度看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东亚地区两个大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缺乏象欧盟的“法、德”那样的紧密合作。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困境之时,中日民间交流无疑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进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地区安全合作正在成为日本外交、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和日本外交、安全政策趋向独立的结果。但日本安全政策的基础仍是日美安保体制 ,地区安全合作只是这一体制的补充 ,也是日本发挥外交、安全政策独立性的舞台。迄今为止 ,日本的地区安全合作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大国关系协调和多边安全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新功能主义是个存在已久的一体化理论,颇受哈斯等学者的反思或质疑。但由于区域治理依赖于区域整合的发展与完善,一体化理论仍对当下区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论述新功能主义在政治、外溢以及政治忠诚感等方面的理论洞见,进而探讨新功能主义对东亚区域治理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本文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应该进一步关注技术、贸易、能源、渔业等特定领域的功能逻辑,促使这些领域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后果得到跨国精英的认同,并在区域治理中发挥重要角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度“印太构想”的重要区域.当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印太构想”在东南亚地区相遇,两国的利益碰撞和影响力竞争明显增强,但也为中印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走向“竞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同理念中.中印与东南亚区域合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双方的彼此认知出现错位,印度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中印在域外因素和合作成效方面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中国和印度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在利益诉求、彼此认知、排他性、域外因素、合作成效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厘清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面”与“合作面”,推动中印两国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碰撞与竞争、对接与合作”中探索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或多赢,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