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经济的更大发展有赖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两个转变,主要应当立足于推进深层改革,实现全面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欧阳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为实现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要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实现我国“九五”计划和...  相似文献   

3.
加快实现河南省“两个转变”的调查和建议宋光华王伟(郑州450052)加快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的“两个转变”,去年...  相似文献   

4.
未来15年,是我国为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坚实不坚实,直接取决于未来15年的经济如何发展.《纲要》指出,在这一时期内,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说.未来15年能不能实现这“两个转变”.将是影响到国民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在我国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转变有其内在的联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作为体制方面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  相似文献   

6.
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两个转变对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意义,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们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现代化都具有深层次的紧迫性。然而,这两个转变也正在促成第三个转变,即思维方式从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其实,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前两个转变既促成了第三个转变即思维方式的转变,反过来思维方式的转变又促进着前两个转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的转变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未来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人们对于实现“两个转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经济意义上,而没有看到这一转变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历史性的推动意义。本文拟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与挑战。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才能开创21世纪的图书馆事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打破了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书价的上涨,经费的短缺,人才的竞争,信息服务手段的变化等,无不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图书馆人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是改革发展的产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当在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下简称“两个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两个转变”的提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国人民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0.
一、新挑战:两个转变与企业市场营销新趋势党的十五大确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至此,我国经济已发生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两个根本转变中,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根本,是前提;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内容,是目的。但无论哪个转变,都离不开市场营销。首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要使企业由接受政府信号转变为接受市场信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面向市场,这样,环境变迁使企业的理念、结构、功能发生变革,促使企业围绕…  相似文献   

11.
试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何永贵,何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也从以速度为主转变为以效益为主,即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个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目标,即从传统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需从科技教育着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二十年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同时,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创造了奇迹,但是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一向存在高投入,低效益并不时伴以高的通货膨胀,这些问题成为围绕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共中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一定的经济制度模式与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然后从实际出发揭示了我国原有的经济制度模式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客观的内在联系,由此提出了制度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途径的基本观点。最后,本文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转变的基本要求出发,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文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眼,探讨转变过程中需要理顺的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进步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活跃在第一线的广大青年职工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全面提高青工岗位技能素质,把青工培养成为技能精湛;作风过硬的岗位能手,是共青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青年劳动力素质刻不容缓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生活领域将逐步实现两个具有根本意义的伟大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否顺利实现这两个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  相似文献   

17.
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向刘星原“两个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和江总书记在论十二个关系中都明确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如何在现实的商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按照商业行业的特点将“两个转变”的经济内涵进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解决好两个关键性课题,即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增长转型”与“体制转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解决跨世纪课题的关键环…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于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有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发达地区经济粗放增长是工业化初期的必经阶段,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封闭的经济运行机制的产物。为了解决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加快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应着重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结构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