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风格学之观念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风格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是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 ,它是利用语言学的观念与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一条新途径。原本广义的语言风格学包含了一切语言形式的风格 ,既涵盖口头语言 ,也涵盖书面语言 ,既处理文学语言 ,也处理非文学语言 ,而“风格”也包含了体裁风格 (或文体风格 )、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诸方面。目前对于语言风格学的探讨 ,多半采狭义的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学作品的个人风格上。每个文学家、每个诗人造语言、驱遣语言的方式不尽相同 ,这就是个人风格之所在 ,语言学者正是由此而具体地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一、“文学语言”的概念。“文学语言”是偏正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不是研究纯文学加纯语言。但就“文学语言”这个偏正结构来说,尚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把它视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对立;其二,把它看作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口头文学创作的语言);其三,专指民族共同语的加工形式。或许还有别的解释,在此我不想对各种观点多作评述。我所理解的“文学语言”很简单,就是指文学家的作品中的语言,是一种文艺语言、形象语言。我们研究会聘请上海作家出任本会顾问,不为别的,  相似文献   

3.
17年的文学语言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作家们浅近的语言素养和大众化的艺术趣味、17年文学作品表达对象及语境的单一、读者的欣赏水准及审美要求的低俗、文学语言形式在风格和方式上的始终不一致等等现状,导致了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公众的、社会的文学语言在17年既有其不可忽视的进步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语言的个人风格和地域色彩,为17年文学的发展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一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一是指标准语,即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本文“文学语言”专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着重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借助特殊的语言手段取得预期的效果。词汇变异在文学语言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二、衡量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范围之内,但语言形式本身就是作品效果的一个因素。文学作品语言研究,应该就这些问题作深入地探讨。文学评论工作者,如果能自觉地运用有关语言学的知识进行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他的研究将会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语言和语言的文学性。文学语言的特性固然与语言固有的复义性、象征性等有关 ,但更在于文学语境的作用。语境愈放大 ,语义愈增殖。但对文学语言的阐释不能将其“大语境”与“小语境”分开  相似文献   

6.
前言 古代重要文学样式的发生、发展及其衰替的原因,固然要从当时各个时期的多种情况去考察;但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却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文学语言则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适宜于文学意味的表达作用。 语言总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但语言又有它的继承性。和上一阶段的语言相比较,大体上是采取淘汰一部分,保留大部分,而又增添或改变一部分的方式来适应  相似文献   

7.
《红旗谱》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作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作家情绪的倾向、个性的特征及其表达思想的特有方式等,都是从语言的具体运用中显示出来的。因此,作品的语言特色与作家的创作风格有着密切关系。研究一部作品的文学语言,是研究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该作品的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红旗谱》是一部公认的艺术质量较好的长篇小说,它在文学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  相似文献   

8.
沿着以下两条路径,即是否基督徒的作品就是基督教文学和是否非基督徒的文学作品就不是基督教文学,我们可以描述出基督教文学所包含的两种类型:基督徒作家创作的纯正的基督教文学和非基督徒作家创作的非纯正的基督教文学.前者以文学语言承载了基督信仰之言,后者则以文学语言认同了基督教文化精神.但两者都注重用个体的生命来关注和表现大生命气息,这也是基督教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基督教文学所遭遇的两大生存挑战使之至今还没有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它依然是一种等待别人关注的边缘文学.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文学语言的运用是充满创造性的,它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目的.遵循语言的常规去发掘语言中存在的无限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创造,偏离语言的使用常规而选择一些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作品中突破语言常规的变异语言是语言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它最能体现文学对语言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修辞在文学语言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家在进行英语文学创作时经常运用诸如平行、类比、反复、隐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格,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迭效果。此篇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对英国作家成廉·戈尔丁的《思考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进行研究。在分析作品、发现奄找出各种修辞语句和段落的基础上,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平行、类比、反复、隐喻、夸张和借代这几种修辞格在此篇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作用,从而阐释了戈尔丁是如何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幽默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与此同时,此项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的优点,融汇贯通,使新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新颖独创的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不仅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作家的语言运用来看其风格,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赵树理语言的特色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的:“赵树理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 普通语言(或称标准语言)和文学语言是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学家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家从文学的角度观察普通语言。研究文学语言的理论家提出,诗人是否受普通语言常规的约束?或者说,这种常规在诗歌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研究普通语言的人首先想知道的是,作为确定普通语言的常规的资料时,一部文学作品,具体说,一首诗能够被利用到何种程度?换言之,文学语言理论的兴趣所在首先是普通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性,而普通语言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两者的相似性。不过,只要做法得当,两种研究方向不会发生什么冲突。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学语言作为媒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还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体系,它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有利于文学深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也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共同媒介,这既使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又促使作家采用某些艺术手段使文学语言在用法上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最终文学语言将传达的内容寓于自身之中,因而文学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工具与本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的特征与表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方式、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特点、意象(语词)的创新与继承等方面对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的独特性作了简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对文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引导读者对文学作品有更准确的理解,能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有着客观规定性 ,对作家的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地域文化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成独特的性格 ,从而使作家的创作风格异彩纷呈 ;语言是文学的衣裳 ,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形式因素  相似文献   

17.
《The Lost Garden》是美国著名华裔儿童文学作家叶祥添的自传,已被选录入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对《The Lost Garden》的语言特征进行研析,能更深入地挖掘美籍华裔作家叶祥添的语言风格、语用意图和创作主旨。运用文体学方法,从词汇、句子、语篇及修辞等四个不同的层面,对《The Lost Garden》的文体特征进行细致分析,通过探讨该文本语言在这四个不同层面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得以凸现,读者得以更走近文本,这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该文本的文体风格,更准确地分析作品的人物特征及把握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加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有这样几个层面:一是外围层面,即考察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二是中间层面,主要考察文学创作主体即作家的生平、思想与心态等。三是核心层面,围绕文学作品本身加以考察,着力探讨其在技巧、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前两个层面固然也是文学与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文学创作终究是通过作品来体现的,对作品的研究才真正构成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依据这种认识,文学研究自然应该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去探讨作品本身的创造性与艺术奥妙等。古代文学的研究也同样应该如此。但是,稍加检讨可…  相似文献   

19.
“形象大于思想”是一种规律性的文学现象,也是文学理论探索的重要课题。过去,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着眼于从作者到作品的单向流程,而没有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作品信息的反馈作用留下席位,更绝少有人明确地把读者的阅读实践活动同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思考。本文就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古老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中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超越或违背了作家的创作意向,具有着作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文学语言?中西方不少语言学家把语言说成是迷宫、怪圈、工具、载体、符号、交际手段、生活准则、文化功能……。在中外文学史上,直到十九世纪,由于文学文体一直杂混于史学、哲学、科学等文体之中,文学语言的界定也一直含混歧异。另外,还因对“文学”的不同理解又导致了对“文学语言”的不同理解。中外古代把“文学”与所有书面语作品混等。直至新时期前,中外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对“文学语言”的定义也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