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精神情感的熏陶。观察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变化与起伏,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的措施与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习步入正轨,有利于发掘学生在美术方面最大的学习潜力。  相似文献   

2.
王桂兰  高斐 《学术论坛》2006,1(11):95-98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改变了传统的思想伦理教育模式,实现了思想伦理教育方法的创新。其思想伦理教育的方法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在内容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途径上实现了主导意识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实现了倡导性教育与是非观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方式上实现了正面引导与负面鞭挞的有机结合,在手段上实现了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中国形象在历史时段上分为古代与现代,古代的中国形象出现在神话与信仰的想象关联中,印度与中国、中心与边国的对立等级关系是由佛教信仰确立的.现代的中国形象出现在西方现代性的想象关联中,印度与中国同样成为边国,西方是中心,其差异与等级的关系是由西方现代性确立的.中国或者是与印度分享所谓"亚洲共同性"、"东方精神"的"东方兄弟",或者是在西方现代性世界秩序中,与印度竞争、对峙、排座次的东方对手,中国形象与西方形象同时作为他者,完成现代印度"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的双重身份认证.现代印度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层意义:第一层是知识论的,第二层是意识形态的,第三层是话语理论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儒教经典中孔子形象与古希腊典籍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对比,细致分析了二者思想与言行中所显现的儒家与古希腊关于知识分子的两种根本不同理念:知识分子是在何种层面上介入并影响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真理与权力、入世与出世、静观与行动的矛盾对比中显示了中西文化在源头上关于知识分子理念的巨大差异.其中,我们也可看出二者对今日知识分子反思自身,反思权力与真理的本真关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权力是介于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的一种权力形态,它有着不同于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力运行的独特规则,这些规则具体体现在社会权力与国家、社会权力与个人以及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之中.在与国家的关系中,社会权力的运行规则体现为独立与自治;在与其他社会权力的关系中,社会权力的运行规则体现为竞争与合作;在与个人的关系中,社会权力的运行规则体现为交涉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认为速度与比例的关系不是矛盾的统一。对于这一点,我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依我们看,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中,高速度与低速度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过程中,平衡与不平衡也是矛盾的统一体。而且在这两对统一的矛盾之间又相互成为矛盾,结成了速度与比例的矛盾的统一。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必须  相似文献   

8.
王明科 《东岳论丛》2005,26(4):98-102
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建构:在茅盾是经济与物质,在巴金是博爱与忏悔,在老舍是市民,在张爱玲是人性,在沈从文与徐是爱与美,在赵树理是大众与民间。  相似文献   

9.
论孙中山的均权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明强 《江汉论坛》2003,1(6):59-63
均权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首创和倡导的,在集权和分权各自优点上综合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它跳出了集权主义和地方分权主义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上的争论,从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关系上,寻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和地方自治的合理性。均权主义不否认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集中与分散的重要性,但认为更重要的应是职能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才能在合理的职能关系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决。民国一代,均权主义的理想色彩远远大于它的实践意义。尽管民国时期的中央权威式微、地方主义盛行,加之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专制与独裁,使均权主义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但它至少为现实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取向和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董云冬  王丽雅 《理论界》2009,(10):22-23
马克思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人的地位的理解上,他们把人视为世界的核心和主宰;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他们把人视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上,他诉诸实践,在他那里,消除了一切具有绝对真理的见解,而将人的存在与发展表述为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合作与竞争是人类经济行为的两个不同方面,在一定的交易空间里,行为人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竞争,主要取决于合作剩余与竞争利余的比较.行为人在合作与竞争之间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在两者之间谋求一种均衡,以使合作剩余与竞争剩余在边际上的增量相等.在选择的过程中,信息、政府与合作文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空前的独创品格.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形象记录,在写作背景与主题上,有忧患、有战争与行军的艰苦、有国际形势压力下的思索、有对浩渺历史时空的感受,无论在何种背景与形势下,作者的诗词总是洋溢着积极进取与斗争超越的自信、自豪及革命乐观主义,这就使他的诗词在整体境界上形成崇高、壮丽、乐观、明快的美学风格,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文学史的品格与建构的讨论,在学术界呈现出热点.在与上述趋向形成对话的态势中,主要对文学史、文学史的解读;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身份;以及它的承传关系等问题陈述与阐发了自己的感受.同时,在阐发中,多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借鉴,使之具有更贴切现实的品格,并强化了文本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困境和难题.诸如个体行动与集体行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理性计算与感性冲动等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前辈学者已作了有益探讨,然而理论普遍主义与情境特殊主义之间的矛盾却为相关研究所忽视.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性选择置于宏观与微观情境交织互构的文化制度背景下,提出理性的嵌入性与选择的文化性这两条重要路径,并结合中国文化情境分析理性选择理论的本土化问题,有助于解决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分析短路”问题,实现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调试、修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借鉴社会学与哲学相关著作与分析,理清人类社会互动自始至终的发展脉络,依托于现代化的交流平台,浅析社会互动在现代化技术下的践行效果,从而达到对社会互动在历史与现实条件下的新认知与体会。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西文化异乡人胡适,在回归传统与寻求现代性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思想悖论。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既成就了他,却又困扰着他,使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政治与文学,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胡适的公共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错位成为新旧嬗变之际知识阶层思想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18.
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 :学科建设上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协同发展 ;研究层次上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紧密结合 ,重在应用性研究 ;研究范围上全局性研究与局部性研究高度结合 ,突出局部性研究 ;总体历史演进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应当是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贯彻、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注重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结合中突出应用性研究 ,在注重专业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的结合中突出综合性研究 ,在注重全局性研究与局部性研究的结合中突出局部性研究 ,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突出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突出为发展地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门神是中国民众心中普遍尊崇的神祇之一,门神信仰的流传时间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至今仍在民间留存与传承。门神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神灵体系呈现出多样化,不同神灵体系呈现出门神攘除、护卫与祈福等不同功能,其中驱鬼避灾与迎祥纳福的重心一直保存与延续,与民众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恰是其得以传承千年的根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美华人的心态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华人普遍有六种心态 :一、压力与打拼 ,二、危机与自卑 ,三、认同与调适 ,四、孤独与隐退 ,五、成功与发展 ,六、两难与抉择。只有不断调适心态 ,才能适应在美的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