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学竞争并不在于事功、名声乃至技法,而是生命的自在、心灵的深邃和境界的高远。灵肉一体、身心同构的"文学生命",正是艺术美之所在。在精神日益挂空的当下,有思想、有悟性的海外华文作家同样内存一种生命美学,以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对灵魂质量的提升和对高贵精神的皈依,成就了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在处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又一独特经验。生命美学之于海外华文文学,其主要内涵是生命哲学的吐纳,物我共生的境地、性心德的操雪和实践美学的绵延,体现了优秀的文学家追求自然人生、艺术人生和美学人生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学术领域,如何在目前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要以开放的态度,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诗学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它同本土华文文学作比较,进行有深度而非盲目性的阐释,认识、探讨其普遍的文学规律,追求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作者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而“身份”批评是我们切入研究极为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有关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本刊两年前曾刊发了刘登翰先生“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等一组文章,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选登;本期发表的“华文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的4篇文章,侧重对某些西方文论进入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意在表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把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学坛上比较文学的复兴和发展,对文学研究所起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十分明显,引起了国内外学人的注目。现在,历史的车轮已跨进90年代,我们如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这是每个在这一领域里耕耘的人面对着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我思考的是:如何开拓世界华文文学比较研究的新局面。华语在世界上是一个很大的语系,使用的人数众多。用文化眼光对世界各国华文文学进行考察,探索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意蕴,了解华文文学传播及其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变化,认识世界华文文学的过去、现状和前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研究它的创  相似文献   

7.
中国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三种具体表达方式: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对“现实中国”的关切,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中国意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概念内涵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班象。它所独具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战,正在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虽然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令人瞩目,特别是学科研究格局的初步形成,已将这一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李志 《学术研究》2002,(10):105-109
海外华文新文学滥觞于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越过国界、波及全球之际。从1919年开始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 ,全球各地的华文报刊对于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发生、发展 ,作出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 斑烂多彩的海外华文文学,以独特的芬芳、鲜艳的光彩,成为世界文学园地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一丛鲜花.在它的发源地的中华大地,它也赢得与日俱增的人们的赏识.然而,人们对这种衍生在海外、与中国文学同源异流的文学,虽然说是似曾相识,但毕竟还是稍感陌生,因而,对它的“身份”和特征、前途,甚为关切,也颇多歧见.本文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李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5(5):179-183
诗学观念的分析探讨,已成为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海外华文文学虽然继承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学传统,但从一开始就已表现出对西方文学的新姿态,并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充分吸收了西方诗学的种种影响,表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文文学一方面反映了海外居住国的社会生活、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华人离散者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血脉,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与思考,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当然,这种文化传承还包含了意味深长的文化政治元素和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话:迄今少有争论的世界华文文学(过去我们称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由于今年二月《文艺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寂状态。这场争论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走过了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地受到了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这种事实上存在已久的质疑,既有关于学术水平和研究方法,也有对整个学科研究持否定态度。无论争论的双方意见如何相左,其积极意义在于强化了我们对于世界华文文学这一特殊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视。一个新的学科的成立,除了对于所属研究范畴的资料有所积累、个案有所深入、史脉有所梳理之外,还必须对这一特殊学科的性质、特征、关系等做出自己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建构;而这正是才走过20年历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还未及深入、因而显得基础薄弱的原因。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虽不是对这场争论的正面参与,但却是由这场争论所引发的对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同仁对华文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要使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为富有文学性独立价值的学科之一,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内涵作深入拓展,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实践与理论、空间与时间、碰撞与转型以及艺术思维的文化模式作更深入的探究;还要研究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揭示其具有的独特意韵、心理与审美视角;此外,在国别华文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应提倡跨国别华文文学的比较。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从总体上更深、更广地去认识它,促进它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作家自发与自觉地反复"跨界"之中。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及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互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等反复多样的"跨界"动向,源自移民心灵的恒久流亡,而这是移民与移民文学的本质性"内核"。"跨界"特质及其所演变与再生的复杂内涵与意义,为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领域。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的交流与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世界性华文文学热潮的兴起、发展 ,为本土华文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整合 ,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背景。为了加强世界格局中的华文文学研究 ,显示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性 ,应当通过其文化特征、文学形态、美学模式、特殊经的研究 ,将这种建筑于城外生活经验的文学转化的一种域外汉语诗学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真正具备其独立的学科品性、新颖的学科理念、系统的学科结构,以及丰富的学科空间,这既依托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实绩,又依托于以科研和教学为推动的学科发展,所有这些都期盼和吁求着一套完善的教材的出版.今年4月,由饶芃子、杨匡汉两位资深教授领衔主编、邀约一批中青年学术精英加盟、历时两年完成的国内首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意味着经过三十年的学术探讨和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已经初步获得了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学科地位.独特的编撰理念、研究空白的填补以及统筹合理的体例构成本<教程>最突出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存在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如何通过对经典化过程和经典文本研究,探讨这一领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创造个性等问题,梳理出其中一个连贯的经典谱系,阐明其与本土的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把握这一特殊汉语文学传统的发展和特质,也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学互动,还将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一种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