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大学教育应担负起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的责任,在大学教学中开展经典阅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在近八年的"教育学"选修课教学中与学生共同阅读《学记》,收效甚大。学生直接阅读经典避免了"二手"传递造成的误读,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通过实验,文章认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在大学推动经典阅读,一是设置独立的"经典阅读"公共选修课程,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渗透经典阅读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阅读"?《教育大辞典》上说:"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综合。"《阅读学原理》上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  相似文献   

3.
正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温州中学的语文老师李铮铮都有一场"约会",不是和男朋友,也不是和学生,而是和一群热爱阅读的人,赴"慢读书"的约。9月底,"慢读书"迎来第48期读书会,这次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刚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的《北京折叠》。作为"慢读书"这个公益性质读书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李铮铮要在每次活动结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形象反映的产物,更是作家文化品格的体现.通过对《前赤壁赋》的分析,探究了中国农业文化对苏轼文化品格的影响,指出苏轼具有的实用理性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情景交融的审美追求、"恒常"与"变易"的辩证思维等是受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从而为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继承和发展民族新文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是宋儒语录中的重要文本,汇集了众多独具语料特色的理学词汇,"体"类词群便是其一。论文以语义场理论为依据,分析《朱子语类》"体"类词群的词义所指,探求"体"类词群的文化旨归,进一步考察"体"类词群所呈现的经典阅读观,为今人经典阅读活动提供文化参照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之说,或自觉而勤勉地听讲、阅读《尚书》,或借助《尚书》昭示效法圣王的决心.此外,《尚书》在宋代还被视作为臣的楷模.皇帝通过御赐、引释《尚书》等方式勉励大臣效法上古贤臣,积极劝谏、辅佐君主.皇帝和士大夫不断回溯《尚书》中唐虞三代的政治场景,由文本给予的共同回忆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增进彼此认同,并支撑自身的合法性,共享经典文本的权威.  相似文献   

7.
大陆学者王齐洲先生和海外学者浦安迪先生的专著在以文化阐释“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它们为当代读者阅读中国古典小说提供了两种带有指导性质的“读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积累,无论是"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少不了这一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  相似文献   

9.
阅读文化与文化阅读——写给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阅读的概念和阅读文化的演变入手,结合"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数据结果,简要分析了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引发的关于"阅读文化危机"的担忧,提出"文化阅读"这一新的阅读理念,探讨了倡导文化阅读,整合社会资源,优化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校园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让经典作品更鲜活,文化阅读也悦读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间隔"是阿尔都塞问题域和症候阅读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提出这套思想后,就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研究中,《论"社会契约"(间隔种种)》是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的示范。阿尔都塞在文章中分析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四个层层相套的间隔,但它不是在揭示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矛盾和错误,而是通过两条间隔链条的分析,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如何在舆论或西方文化传统这个问题域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从而揭示卢梭政治哲学的表象中被掩盖的难题,显示出症候阅读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谁知天高?     
《课堂伴读》栏目筹划已久,今天终于和同学们见面了。这个栏目通过与课堂链接的主题文章、相关知识、封面图片、同学习作等,以期完成巩固课堂知识,丰富课外视野,拓展读写思路,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阅读,达到一种"大阅读"的目的。本期《课堂伴读》的主题,是同学们常谈起的话题--天体。我们相信,通过阅读的展开,同学们会在有限的文字中有较多的获取。同时,我们也欢迎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栏目中来。  相似文献   

12.
《吟窗小会》是沈周晚年在阅读《瀛奎律髓》等书时所作的诗话,集中体现了沈周追求"自然"的诗学思想,亦为我们提供了沈周阅读、书画创作之背景,是研究沈周及明代吴中文坛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端木蕻良的红学研究,既能适当吸取前人和时人红学考证的成果作为自己立论的前提,更能发挥自己艺术感悟的特长,作相关理论文化思考,能把学术的规范和生命的体验恰当结合,通过考证、论证和悟证以达到与曹雪芹心灵的沟通,发《红楼梦》思想的真谛和艺术的真境,追求"学术的阅读"与"生命的阅读和灵魂的阅读"之二维参照。反市侩主义或市侩主义,是否对抗"时文",是曹雪芹原著和后四十回续书"两种《红楼梦》"的本质分野,也是端木蕻良红学研究的"关键词"。《曹雪芹师楚》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课改精神,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提出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具体做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15年新年伊始,南京市全民阅读工作站举行了2014年度南京出版社"士大好书"评选活动。最终,评委选出了南京出版社出版的2014年度"十大好书"。这是南京市全民阅读工作站继江苏省2014年11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后所做出的实在之举。2015年岁首,南京出版社副总编樊立文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评选过程,他说,为读者甄选、推荐优秀图书是全民阅读工  相似文献   

16.
《论语》的文体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的文体源自史官文献中以"王若曰"、"君子曰"为标志的"语"体。以"语"体和"子曰"的形式载录孔子的言论,是为了实现孔子的"立言"理想,并将他归入史官、君子这一文化传统。《论语》继承了《春秋》"微言大义"的话语构建模式,它不具有真理认知的特征,而是通过指示性的陈述,将事实置于各种实际关系之中,从而表达出对事实的态度,也因而显示出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此外,《论语》还继承了史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经典阐释方式,即通过"辞达"缩小自己与神圣文本之间的界限,让意义自我显示出来。《论语》总是通过鼓励学生接近真理,并指示路径,但却从不直接表白最终真理。因此,《论语》的结论具有相对性、主观性特点。指示性源自宗教叙事的启示性,其之所以能成立,在于孔子承继了古代瞽史的话语方式,并被认为是一种"卡里斯马"式的准宗教领袖。《论语》之后,墨子、孟子等学者往往自觉编写这种语录体著作。  相似文献   

17.
《根》与《紫颜色》这两部优秀的作品都出自非裔美国作家之手,都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潮阶段的产物。《根》是一部寻根小说;《紫颜色》也用耐蒂这条暗线表现了寻根的主题。通过两部寻根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发现哈里与沃克对相似的文化,有着不同解读。这种不同,使得《紫颜色》在思想深度上,要明显优于《根》。  相似文献   

18.
刘彻"为太子闻乘名",一即位就"征乘",表明枚乘作品曾给刘彻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七发》对楚太子宫闺生活的批判以及阐扬知性生活的主旨,显示出作为太子精神读本的意义。《子虚赋》为司马相如在梁府时所作,表达出劝诫藩王禁淫守职的时代要求,堪称为"率多骄淫失道"的诸侯精神读本。《上林赋》对天子校猎至壮的铺叙,对天子往而知返形象以及大一统文化中国形象的描画,诸如此类,堪称为"明天子之义"的天子精神读本。刘彻由太子时对《七发》的阅读到建元三年(前138年)前后对《子虚赋》《上林赋》的阅读,构成了由"太子读本"到"诸侯读本""天子读本"的阅读史。在初为天子的第一个六年中,刘彻遭受了以儒学建元的失败,但以不自觉方式拉开了以大赋建元的时代大幕。  相似文献   

19.
正"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光明日报记者近期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了解到,总局今年将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国范围继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自2006年活动开展以来,全民阅读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不过,如果与全球的读书热相比,我们的全民阅读,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两年前,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读书》红遍网络,直指国人不爱阅读的现状。阅读的重要性,无须多言;曾几何时,我们也一直以"诗书传家"为荣,发展到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20.
《占有》是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的代表作,小说对西方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童话进行了模仿与改写。本文通过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理论中既有知识结构的存在和结构化的阅读行为来解读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童话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对《水晶棺》等读者熟悉的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改编,探讨"隐含的读者"理论对小说叙事范本的指向性,理解童话在小说中的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