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东辉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12,33(6):156-157
哲学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对生命的观照,需要彰显实践的向度。反观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和分析哲学这两大主流思潮,它们的后继乏力也许正好说明.单纯研究意识结构。片面分析逻辑和语言本身,只能将哲学带入困境;相反,应用伦理学在当代的兴起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正体现了哲学的应有之义,即实践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重庆社会科学》以“全国视野,重庆个性”为办刊理念,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为己任。分析“社会与人口研究”栏目2011年第1-4期刊用稿件情况,不难发现其突出特点:关注社会民生,重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民生幸福是民众根本利益的现实诉求,是衡量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同时也是衡量社会改革发展合法性的应然尺度,对于一个社会的治理来说,实现民生幸福才是最终目的。政府善治是政府与民众合作、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政府善治与民生幸福有着内在的贯通性:民生幸福、安居乐业,社会方能长治久安;政府善治是民生幸福的外部条件和手段,只有实现政府善治才能为民生幸福提供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从而保障民生幸福。  相似文献   

4.
冯梓洋 《南方论刊》2011,(10):28-29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讲话精神,对全力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创新管理,致力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把改善民生放到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注重民生和改善民生并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关怀的当代社会伦理,为我们认识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效率从深层次讲是人的生命成本付出与人生幸福实现之比值.人们真正需要的效率是促进人生幸福而不只是财富最大化的效率.公平从深层次讲是立于"公"的视域而追求"平"的待遇和利益分配.人们真正需要的公平是能够促使最大多数人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并因此提升幸福和尊严的公平.当代意义上的效率和公平都应当接受民生幸福的检测并以促进民生幸福和提升民生幸福为圭泉.只有这样,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解开先后轻重的纠结进到新的境界和水平.民生幸福才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应有维度.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民的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建设幸福新茂名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实践,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发展经济,更要重视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工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人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要使得这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可测量和可触摸的具体存在,则离不开劳动幸福权概念的出场和引入。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与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民生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这样的新型民生保障与传统的那种救济型、仁慈型、施舍型民生保障是完全不同的,它属于更加深层的民生保障。这样的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劳动幸福权理论上才能得到学理支撑。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皆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属人属性的天然权利。它既是一切合理性之合理的根据,也是一切不合理性之不合理的根据。每个人都需要在创造性的诚实劳动中实现劳动幸福权。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自觉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标志.秉承文化民生的理念,综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认同,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崛起,实现区域立体式发展,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使传统文化获得强劲的创新驱动功能和深邃的意义延伸,成为促进民生幸福的正能量.这既是传统文化重归本真价值的应有取向,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战略命题.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社会历来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执政治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幸福"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和现实诉求的统一;体现了人本理念话语转换逻辑下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发展终极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GDP年均9.91%的增速、总量全球第二,外汇储备余额全球第一的骄人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增长主义政府、粗放的增长模式、唯GDP的政绩目标和经济主体的逐利动机等,导致环境恶化、道德沦丧、公平失衡、社会失信,使财富增加的幸福感提升大打折扣.“幸福悖论”的中国现实,不仅与财富和幸福正相关的传统理论相悖,而且与增长和发展的终极目标相左.客观现实迫使我们正视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增长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而公平的实质即利益分配问题,人民大众对民生的满意度如何是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密切相关。在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其核心是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发展经济,如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付蓓 《学术探索》2012,(11):17-20
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为人民,用一生践行"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他为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殚精竭虑,不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且亲自领导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概括周恩来的民族地区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相似文献   

1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确立了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基本的行动准则:着重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与代表人民的全面利益的统一;向人民负责,坚持人民标准观。同时确立了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利益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陈敬儒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67-167,166
本文从民生新闻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民生新闻发展现状中的不足,进而思考民生新闻发展应该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自身建设理论系统性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仍需要持续地深入和全面系统的推进。研究民主政治领域这样普遍而重大社会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人大学是成立的。该学科应当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及人民代表大会实践为基础,科学界定人大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体系,以及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建立人大学应对制度与组织全面研究,才能使这一理论具有完整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追求人生幸福与人境和谐是人类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幸福在哪里"这样的人生困惑,究其原因,是由于三等学生的心理落差、苛严僵化的管理模式、单调乏味的娱乐生活所造成。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民办高校努力营建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传递人生幸福感的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人性化报道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效性、显著性、真实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是新闻的五个主要特征。其中,接近性是指更贴近受众,趣味性是指新闻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受众寻求愉悦之要求的基本性质,两者同受众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人性化特质。民生新闻作为内容涵盖广泛的一个新闻类型,更应强调其贴近社会及受众的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作为社会动态反应者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同时更多的人性化要素也能提高其在诸多新闻种类中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应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全面推进民生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正确认识到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是补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良方,是特殊群体分忧解难的依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主体;同时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