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回廊之椅>和<黑骏马>分别是林白和张承志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从不同的女性形象、相异的女性地位、迥异的爱情观念三个方面尝试总结林白和张承志的女性观,并指出两种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发展和演变都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变革在推动文学艺术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学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十七年中的女性作家创作涉及各个领域,用文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生活现状,虽然受到规范的限制,却也不是纯粹的平淡.在这一点上,女性作家和同时期男性作家的创作倾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十七年时期女性文学创作萌芽入手,十七年女性文学受到政治意识和政治时局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十七年女性文学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3.
继"五·四"运动与近代革命以来,中国女性抖脱了身上的社会枷锁与道德枷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商品经济偕行的女性消费观念以及伴随着社会分工结构变革所带来的女性主义思潮仿佛已经宣告着中国女性从认知到消费的全面独立,但在喧嚣而杂乱的媒体声音下,不难发现中国女性在时尚选择上的几个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5.
勾勒林白从"巫女"到"民女"的转型,并总结其小说创作变化的内容和不变的内核.认为进入新世纪,林白的写作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玻璃虫>、<说吧,房间>,再到<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林白的小说创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女性写作的立场和女性言说的姿态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6.
管倩  李欣煜  蒋易宏 《民族学刊》2020,11(3):64-72, 135-136
现代传播活动构建了公众对不同群体的“符号化”认识,就少数民族女性而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时代会对其“生成”不一样的公众形象。在当前这个全新的小屏传播时代,短视频网红ID“浪漫侗家七仙女”使侗家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使她们有可能成为传播主导者,其形象构建更真实、更加符号化,显示出较强的“带货”能力,但也因出于“流量”的考量,“侗家七仙女”的传播呈现较强的表演性质。其网红、年轻漂亮、家乡代言人及现代女性等形象特征使少数民族女性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大为增强,但由于小屏传播的局限、男性审美的主导及表演性、碎片化呈现等方面的局限,小屏传播时代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与其真实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记载古代广东地区盛行女子“临嫁始髻”、男子“临娶始冠”的风俗 ,因此“盘头梳髻”成为婚嫁的必经仪式。 19世纪中期以后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抗婚拒嫁的女性群体。该群体成员通过特别的盘髻仪式以宣誓独身终老 ,这种仪式被称为“自梳”或“梳起” ,经过这种仪式的独身女性被称为“自梳女”。本文运用象征人类学有关理论 ,分析自梳女文化符号的婚嫁象征。这种婚嫁象征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警示的作用 ,对外部群体具有告知其“已婚”身份的效用 ,一方面使她们避免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以求得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 ,可以满足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有助于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借助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两方面的一些材料,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试图论证现代汉语方言的女性亲属称谓词"伯"应是早期古越语的底层词.  相似文献   

9.
作者运用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具体分析明清长篇世情小说妻妾斗争的背景、意识、心态、行为,揭示由于封建宗法父权体制及性别政治导致众多妻妾形象忧郁、焦虑、疯狂的"歇斯底里"的人格异化,进而追寻世俗女性被无情戕害的生命真相,得到关于社会人生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以创作实践来证实自己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之说.就词情而言,这表现在她有"丈夫气",不同于一般女子,同时她又是女子,不同于普通士大夫男性作家,因而她的创作既有女性细腻温婉的一面,同时也有倜傥、慷慨的一面.就词法而论,李清照以通俗的语言和好懂的音律,化解了宋词发展到北宋末期,已进入到既要雅又要俗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1.
《竹枝词》 ,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贞元中 ,诗人刘禹锡“以里歌鄙陋 ,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 ,根据原民歌体制改作新词 ,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爱情。在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的积极影响下 ,后人仿效其体写《竹枝词》的很多 ,且多咏土俗琐事。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成为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保存下来的古《竹枝词》中 ,有大量有关回回先民风土人情的作品 ,并因其民歌风格而使许多丰富的回回生活历史素材得以鲜活再现 ,这为我们探究古代回回生存状态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媒不但对《古兰经》所渗透着的女性关怀精神的本源性思想进行了“恶毒中伤”,还传布伊斯兰教反妇女论来“蓄意丑化”其自成体系的妇女观。本文力求全面梳理伊斯兰文化妇女观的主导精神与西方传媒所给定的“反妇女论”间互错的原因、表现、实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本源与变异”的全新视角来重新审视伊斯兰妇女问题,力求达到正本清源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13.
拨开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探求伊斯兰的本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古兰经》经文为依据,辩驳了当前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关于穆斯林“好战不宽容”和“穆斯林妇女服饰压制妇女的权益”的错误认识,论证了西方文明面临的问题根源在其自身内部,而非来源于外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一种多元、多维和多层的综合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 ,随着观察者的立场、视角和背景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论和定义。本文仅根据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使用“民族”和“族群”的情况 ,从考察欧洲法律文书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入手 ,探讨“民族”的政治属性 ,并以此展示近几年在国内广为流行的“族群”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充分认识“民族”的政治属性 ,将有助于我们消除在对待“民族”概念上的一些误解 ,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性认识 ,在实践上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层次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自1950年代至今,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上出现了几次关于田野作业的大型讨论,2006年12月在京召开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便是其最新进展。主持人刘铁梁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志》的首批成果,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目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撰写当前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所期待的民俗志?"——做了回答。本文将《中国民俗文化志》所依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与写作模式("标志性文化统领式")加以批评,重启它所蕴含的可能性,以促使当前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有关田野作业的讨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在人权保障范畴内的特殊意义、我国现有的保护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在保护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方面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分析阐述了尚待解决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也是我们研究审美本质和审美文化的出发点。本文就"两种生产"对青海审美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青海审美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波 《西藏研究》2007,1(3):88-96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既有气候干旱化的自然原因,又有人类活动过度的人为原因,但更为根本的是制度因素。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解释,增加了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舍把"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中国历史大辞典》“舍把”词条释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舍把作为土司管区土舍及土目中的亲信 ,其活动地域并不超出湖广土区 ,直接管理比峒与村寨范围大得多的旗 ,管理职能上没有湖南、湖北不同的区分 ,担当土差亦无外乎冬围行猎、充当衙役、外出结盟、下乡视察、料理民间词讼、征解秋粮银、列阵出战、节制外来客民等等 ,由此在围占肥田美地、拥有私人豪宅与马匹、享用防苗工食等方面享受不同待遇。其频频参与土司管区重大活动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架空了土司事权 ,加剧了土司与土民和汉区官府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