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小说作为20世纪先锋文学,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把他对社会、对封建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深刻认识传递给读者,这一过程展示出了高超的传播谋略.本文将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从传播学传播谋略中的典型示范谋略、中间性定位谋略来解读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2.
每一次教材删除鲁迅作品,皆会引发舆论热议,一些网友甚至笃信:“删了鲁迅,中国人连看清自己国民性的镜子都没了。”  相似文献   

3.
自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而“国民性”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现代化的前途与命运,其关节点真的在于我们的“国民性”?对“国民性”的认识,林语堂先生无疑具有独到之处。林语堂(1895~1976年)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他去世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纪念林语堂先生。  相似文献   

4.
马穆鲁克(意为“奴隶”)王朝是继艾尤比王朝之后,由一批外籍奴隶在埃及和叙利亚建立起来的封建军事寡头政权.按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掌权者的族别,可分为马穆鲁克前朝(1250——1390)和马穆鲁克后朝(1382——1517)两个时期.前朝的统治者主要为突厥人和蒙古人,艾尤比朝素丹撒利哈把他们买来做禁卫军,驻扎在尼罗河边的劳达岛兵营内,因此,史家称之为白海里系马穆鲁克(埃及人把尼罗河叫做“白海里”,意为“大河”).后朝的统治者,大多数为塞加西亚奴隶.他们原是前朝素丹盖拉  相似文献   

5.
鲁迅生前一直倡导“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他说: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地书》)。本文即意在阐发鲁迅的这一光辉思想。它通过对鲁迅大量书信、杂文的分析,论证了鲁迅对社会病态(主要是“黑色染缸”和“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大力倡导,论证了鲁迅杂文、鲁迅书信的卓越成就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朽价值及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薛涌先生为他的新作《学而时习之》所作的长篇序言,分别由《社会学家茶座》、《南方周末》刊出。由薛文我们得知,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精神资源一直都是有问题的,诸如什么“民本”思想啦、什么“家国天下”之情怀啦、什么鲁迅的《阿Q正传》与国民性改造啦,其实统统都不脱韩非子的“法术之士”框架,不过是一以贯之的“赤裸裸的权力游戏”的另一面而已。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的创作直接受到鲁迅影响,始终贯彻着关注下层民众、批判国民性并凸显人道主义的"启蒙"主题。《新坟》是台静农的代表作之一,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台静农的创作对五四启蒙主题的贯彻。  相似文献   

8.
没有比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更骁勇善战的了。作为文化巨人,鲁迅同旧文化的搏斗,近乎是青年式的;作为青年导师,鲁迅对新青年的启蒙,又多半是文化性的。本文注意到,尤其是在1925年-1926年前后的时期,正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抨击最猛烈的时期,也是前期鲁迅作品最多、思想最  相似文献   

9.
堕民,人们通常读作“堕贫”,亦称“丐户”。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在封建科举时代,他们不得赴考,也不能出资捐官。明徐渭《青藤书屋文集》载:他们“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不许与平民通婚”,只能做“猥下杂役”。这正如鲁迅在《我谈“堕民”》一文中所说,他们“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过着日子”。  相似文献   

10.
文章把《为奴隶的母亲》放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指出社会学、政治学视角对文本的误读,并进一步认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1.
自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而"国民性"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现代化的前途与命运,其关节点真的在于我们的"国民性"?对"国民性"的认识,林语堂先生无疑具有独到之处.林语堂(1895~1976年)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他去世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纪念林语堂先生.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小说中主人公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穿越时空,至今仍有警示意义。孔乙己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受害者,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读死书、死读书,脱离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能被抛弃、被毁灭。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调素质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打开电视机,屏幕充斥着皇帝的面孔。不是演的皇帝戏,就是“皇帝”在做广告,什么酒好、茶好、狐臭药灵,全是“皇上”在拉皮条。算来,中国最后的一个宣统皇帝也被推翻90多年了。想不到,皇权思想突然间大行其道,有人对封建皇帝又顶礼膜拜,口称“奴才”了。细细琢磨,还真应验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有的人把奴才做惯了,是站立不起来的。即便改朝换代,想的也不过是换个好点儿的皇帝,除此而已,岂有他哉!不然,打个广告,用得着把个假皇帝也抬出来吗?皇帝“广告”@周军  相似文献   

14.
对跨世纪青年素质提高的一点思考——也谈国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民性是五四时期提出来的。鲁迅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因此弃医从文,以小说、杂文的形式在肯定国民性的优点时,着重分析批判了中国国民精神的痼疾,主要是长期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奴性,引起了重视。这以后,由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表现,由于在十年浩劫中红卫兵的表现,在80年代又曾引起了学术界对国民性的讨论。二今天,人们将共和国分成为五代人: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第一代,出生在二、三十代的被称为迎接解放的第二代,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第三代叫红卫兵的一代,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第四代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第五代出…  相似文献   

15.
要弄清什么是国民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国民。我理解,国民是全体人民,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属于这个范畴。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讨论起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总是走岔道。比如,你说我国国民性有弱点,他说当官的如何如何。这就说不到一块儿了,说句粗话,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发展由来已久。自20世纪鲁迅文学产生之初,韩国青年学者柳基石便翻译了鲁迅的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次《狂人日记》的翻译不仅创造了外国人翻译鲁迅文学作品的最早记录,同时也拉开了鲁迅文学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序幕。在此之后,韩国近现代汉学家纷纷加入译介、研究、阐述鲁迅文学的队伍,韩国的鲁迅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更是衍生出试图将“鲁迅学”由“东亚视野”推向“世界场域”的韩国“鲁迅学派”。早在2018年初夏,韩国Greenbee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韩国“鲁迅全集翻译委员会”统筹翻译的韩语版《鲁迅全集》20卷,至此实现了韩国汉学界自主翻译《鲁迅全集》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1月21日,在第三十三届国际艾美奖(国际艾美奖是国际电视界最高荣誉的奖项,和“格莱美”、“奥斯卡”齐名)颁奖典礼上,今年唯一一位被提名入围的亚洲演员——来自中国内地的青年演员何琳,以一部《为奴隶的母亲》获得最佳女演员奖。何琳曾在电视剧《牵手》里以出色的表演获得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她利用有限的台词、丰富的情感,把一个富人家的“生育  相似文献   

18.
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其民族的共有性格,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这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的三维现实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稳定的结构形态。中国国民性中虽不乏优秀品质,但其“劣根性”则源远流长,严重阻碍着现代化建设。显然,在建设和开拓的今天,中国的国民性要改造。那么往哪里改呢?创造性、个性与人际和谐、进取性便是三大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从一种称谓、一种现象说起在我们国家,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有官位的领导者常自称也被称为人民公仆。叫卜”作为名词,在《辞海》中有四种解释:①指姓,②指周代的官名,这两种解释显然与“公仆”中叫h”的含义不相符合。③是我国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④是一种自称谦词,“仆”作为自称谦词只能在自我称谓时使用,而我们现在不仅官员、干部自称“公仆”,也同时被称为“公仆”,可见“公仆”之称并不完全是一种自称谦词。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奴隶或差役这一种解释了,即所谓官员、干部是“公仆”,就是说他们是公众的差役,…  相似文献   

20.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