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优秀的革命作家、共产党员小林多喜二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日被法西斯“特高”警察逮捕并遭残杀。鲁迅闻此噩耗向小林多喜二的遗属发了唁电。这一唁电,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师大两校的中文系收入了他们合编的《鲁迅书信选》(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一九七三年四月第一版第一二六页),题为《致小林多喜二家属(唁电) 》。唁电注释中提到:“一九五五年四月,日本筑摩书房出版《小林多喜二》一书时,曾将此电文制版复印”。乍一看来,被制版复印的“此电文”当是汉语电文了。但是不。该书“编者说明‘三’”说:“致日本人的信,原文均系日文。这里刊载的是译稿。……”  相似文献   

2.
<正> 中大文学院各位教师同志: 您们给我的信接到,感谢您们的鼓励。我深愿和各位共同勉力,以期对于人民、祖国和保卫和平事业能有实际的贡献。此致敬礼! 郭沫若一.二十八此信原载1952年3月8日中山大学校刊《人民中大》第32期,据原信手迹制版。1951年12月20日,“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委员会决定把奖金授予郭沫若和其他五位国际和平战士;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华全  相似文献   

3.
偶捡旧箧,得先严王襄于1923年致叶玉森先生书稿若干通,内容涉及很广,或谈论文字,或议论经史,乃至工作等。叶玉森字荭渔,江苏丹徒人,是我国早年研究甲骨卜辞的专家,著有《殷契钩沉》二卷,《说契》一卷,《研契枝谭》一卷等,在江南享有盛名,早已作古了。叶先生的书信手迹,已在十年动乱中散失,此稿收在“纶阁文稿”中,也是劫后烬余。就其内容,可窥见二位老人治学态度,对于我们有可资借鉴之处。今摘录数通,以享读者。信中所讲殷代即有人殉之事、恐怕是最早的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日本三田史学会编《史学》第四十九卷第四号(一九八○年三月)刊载一篇和田博德先生的文章,题为《康有为致犬养毅书——近代日中关系的新史料。据该文介绍,康有为的这封书信是近期在冈山县“犬养毅(木堂)关系资料收集委员会”收集的资料中发现的。康有为书信为中文草书体,无标点(见原书信手迹)。和田博德先生在文章中为之加了标点,书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5.
汤锐 《船山学刊》2016,(2):53-54
近日,孔夫子旧书网一书店出现了谭嗣同书信一则。经专家鉴定,此信为谭嗣同真迹。此信不见于《谭嗣同全集》等文献,属首次发现。谭嗣同真迹在民间罕见,故此信弥足珍贵。笔者将此信释文,并对收信人陈长橿的生平及其与谭嗣同的交往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6.
<正> 《郭沫若楹联辑注》一书1983年出版。此书辑录郭老楹联101副,迄今我们又搜集30余副。郭老的楹联大部分散见于报刊及一些楹联集中。我们搜集时发现,有的楹联名为郭沫若题撰而其实不确。下面列示数例,并为辨正。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此联初见于《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误注为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其实这原是郭沫若一首律诗的颈联。1971年9月,郭沫若偕于立群陪同柬埔寨友人访问乌鲁木齐,9月16日游天池,即兴口诵七律一首:“里加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在《齐鲁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的《读郭沫若书信小札》一文,其中对郭老致王冶秋同志十封书信的作年考证有误,兹作如下补正。八月四日信云:“弟因受暑伤风,自二十五日起即发烧,高时至38°1,但幸于三十日晨即已退烧矣。天官府四号房太热,不能住,已于三十日下乡,来赖家桥暂避”。查《沫若文集》第十五卷《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一文,其中也说:“一九四三年的七月……那年有所谓‘热气团’通过重庆,我从七月二十六日起便中暑发烧,一直到二十九日正午‘热气团’过了,我的烧才退了。三十日挈眷下乡,移住赖家桥。”可见该信写于一九四三年。  相似文献   

8.
鲁迅书信中,有时还出现“某×”之类的字样,情况不一,有的是忘其姓名,遂用“某君”代之;有的故隐其姓名,遂用“某公”代之。鲁迅在二九二一年七月十三日致周作人信(《鲁迅书信集》误署八月十三日)中说:“《时事新报》有某君(忘其名)一文,大骂自然主义而欣幸中国已有象征主义作品之发生。然而他之所谓象征作品者,曰冰心女士的《超人》、《月光》,叶  相似文献   

9.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的名篇,但这封书信究竟作于何时,却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论家或订于景元元年,或订于景元二年,或订于景元三年。按嵇康在信中曾提到“男年八岁”,这自然指他的儿子嵇绍而言,《晋书·嵇绍传》谓绍“十岁而孤”,如依此推算,则嵇康此信作于他...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未刊书札[清]曾国藩[按语]由苏晨、王贵忱先生编辑的《曾国藩未刊信札》,内容曾氏致李瀚章、李鸿章昆仲的书信和附片手迹三十二通。曾国藩和李瀚章、李鸿章,都是晚清名臣。他们之间本属世交,又有师生之谊,二李屡经曾氏提掖,均位至督抚。彼此关系密切,书信...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致刘英函,为未刊手稿。此函系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难先先生于一九五六年赠送湖北图书馆之珍贵文物。全函精工装帧成册,凡二十页。其中有章太炎致刘英函十张笺纸,沈钧儒先生题签《太炎先生手迹》,张难先先生题签《章太炎先生覆刘英烈士书》;另附有一九五五  相似文献   

12.
<正>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收入郭老读了鲁实先的《〈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后写的《满江红》词,全集注释说:“本篇在收入《蜩螗集》前未见发表过。”此说不确。据查,这首词发表于1940年8月23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晚版·繁星》,题为《满江红并序》,署名郭沫若。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一生所写的信札,据其《日记》判断当有二千封以上,而存世的,估计至少有一千封左右。目前已被公开发表的,据《林则徐书简》、《林则徐书札手迹选》、《林则徐信稿》三书计算,有668封。其他尚分散在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学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自上列三书发表后陆续有所发现,1987年侨居上海的郭学群,向福州林则徐纪念馆所捐献的八封寄师信,即是一例。此外,尚有前中共福州市委书记郑重收藏的一封林公寄大女婿书信,至今未曾发表。林则徐纪念馆馆藏的六十一号家书,亦未全文发表。此次,按其作信时间先后,予以发表,并作些必要的笺证,以帮助读者认识。  相似文献   

14.
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此夕重逢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赠达夫》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郭沫若生前手订的《潮汐集》,定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六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同之。龚济民等的《郭沫若年谱》则定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中旬。我认为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5.
题为《偶成》的一首七绝诗,是鲁迅先生于1932年3月31日书赠沈松泉的。原诗如下: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历来的注家对全诗的解释无大的分歧,仅在“春兰秋菊不同时”上各执一端。有的说指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文化的摧残,使得文坛萧条;有的说,春兰秋菊是指日本和中国的进步文化界都是满目疮痍,大不景气;还有的说,春兰指鲁迅留学时的日本,秋菊指写诗时的日本,今昔是大相径庭了,等等。全诗主旨,大抵如周振甫同志在修订本《鲁迅诗歌注》中所概括的那样:“表达了想‘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的感情”,这同屈原在《离骚》中流露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好些年以来,我读《偶成》并兼及几种注本,虽然不敢说各家说法没有道理,然而又总觉得这种种解释不够实在。真正是诗无达诂! 日前,偶然读到史乘同志考证杜荃即郭沫若的一篇文章,发现了一则关于鲁迅自己谈到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书信选集》收入了周恩来同志从1918年4月到1975年7月的重要书信300封。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周恩来同志追求真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程,记载了他为创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他的高尚革命情操和思想作风,很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周恩来是怎样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呢?读一读他早年写给同学、亲友和觉悟社社员的几封信,便可以受到深刻的启示。 一、新思潮尤所切望 书信选集开卷篇《致冯文潜》,是1918年4月3日周恩来写给当时正在美国依阿华州葛林乃尔大学留学的南开同学冯文潜的信。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周恩来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对于新思潮的渴望和追求,并反映出他在日本留学时所过的清苦生活。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左右居美,所得宏深,甚盼时有以示我,新思潮尤所切望。”(《周恩来书信选集》第1页,以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他对新思潮的追求和渴望,并不是偶然的,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1898年3月5日当周恩来出生时,中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走过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7.
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苏联滨海边区苏昌城以北赛加古城155号遗址出土银质女真文符牌一面,长22.2厘米,宽6.5厘米,上端有穿,可结绳索,中间一个类似“主”字的大花押,据说是太祖阿骨打的手迹。下部三个女真字,即“国之诚”,或译“国之信”,读作“国伦——你——哈答温”。“诚”“信”互通,信又是符的意思。通过译文,知道这是金朝的国信牌。金朝这种符牌制度,是沿袭唐宋的符牌制度。唐张籍《送金少卿付使归新罗诗》已有“通海便应将国信”的句子。宋有国信所,专掌“契丹使介交聘”之事。直到元初,郝经还作为“国信使”出使南宋。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86年11月8日刊出的王忠人、葛增福的《马嵬坡杨贵妃墓散记》依文,谈及杨贵妃死于马嵬时,曾引碑刻中“唐僖宗留下的诗句”为证:“马嵬杨柳绿一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作者认为此诗系唐僖宗留下的诗句,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并不足信。按《太平广记》卷200引《抒情诗》一  相似文献   

19.
向达先生1936年5月11日摄于伦敦 1948~3月3日向达先生与郑振铎(左二)、曾昭爝(左三)、王天木(左一)合影于南京明孝陵。 向达先生六十岁时摄于北大,旁为夫人郑宜君先生。臼向达先生书信(手迹)二件呤~ 高j.历史学家向达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对于孙中山的事迹记述甚详,不过略有遗漏。读《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其中所收廖仲恺和沈定一致胡适的几封信,亦记有孙中山的言行,根据该年谱的凡例,似应补入以下这些材料:1.1919年6月上旬,孙中山嘱廖仲恺把《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一书五册寄给胡适,并约请胡适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此书作评论。〔见1919年7月11日廖仲恺致胡适信:“前月承孙先生命,寄上新版书五本。……孙先生拟烦先生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于此书内容一为批评,……”〕案:《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于1919年6月5日由上海强华书局出版,廖信中所说新版书当系此。2.1919年6月中旬,有人闻陈独秀和胡适(系误传)被捕,要求孙中山打电报营救,孙中山说:“你们要我发电给谁?”稍后(8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时,对许说:“独秀我没见过,适之身体薄弱点,你们做得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