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治建设是政党为了保持自身政治属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建设活动.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着根本性作用,统领其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现实逻辑的回应与把握,更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深化.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新时代在现实上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党的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在实践上回答了"如何"进行党的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迎接党的十六大,就要按照这些要求,把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和执政方式、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党内民主建设、劳动和劳动价值等问题,力求作出深入、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中共"七大"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七大"制定了党的纲领,为中国革命事业规划了蓝图;规定了党的组织建设的路线和原则;突出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问题,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行动路线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解决了夺取政权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主要探索了关于如何执好政并长期执政的问题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问题 ,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等关系的认识 ,提出了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客观准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自身发展壮大规律的学科,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学科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民主革命时期对党的建设学科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学科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学科的日益完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学科步入独立化发展新阶段.党的建设学科发展为党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它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解决了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创新了党的领导和建设理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必须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党奋斗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新的历史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7.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 ,是对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七一"讲话深刻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它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 ,一个对历史、对人民、对自己负责的党 ,总是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将近 80年的历史经验 ,深入思考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 ,从党的根本性质、宗旨、任务等方面进一步回答了面向 2 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马列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学说应用于中国,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迅速地投入了革命斗争,因此对党的建设重视不够.重视党的建设是从"六大"开始的.一九二八年七月,周恩来同志受中央委托,在党的"六大"做了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并提出《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六大"以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党中央组织部长,在他主持工作期间(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领导了党的恢复和重建,实现了由公开到秘密党的转变;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党建设的特点,总结了党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2.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视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蓝纯总结出六种关于上/下的路径图式,它们分别是动态上/下,静态上/下和静态接角上/下。本文通过语料分析,揭示上/下在表示某一相同意义时,可同时用两种不同意象图式来解释,即容纳图式和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4.
南宋诗人杨万里身兼理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仅接受了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而且将"格物致知"与诗歌创作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沟通起来.他所创立的"诚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然物象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去对待宇宙自然."诚斋体"的这种审美特质与"格物致知"在本体论、认识论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意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通过"格物致知"与"诚斋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学术思想经过诗人这个中介,可以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并经过心灵与情感的融会,成为审美化的诗性流露,杨万里则充分体现了这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荀子》中的“智德”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及"知"(智)达487次,显示出对"知"(智)的高度重视.荀子突显"心"(解蔽心)的认知意义,将"知识"作为"智"的第一要义;把"是是非非"看作"智"的第二要义,将其视为"智德"的主要内涵.荀子的"智"有不同等级之分,"智德"并非只是作为辅"仁"的次德,而是与"仁德"等量齐观的主德.其意义与价值在于:承接孔孟对"智德"的重视,将"智"提升为建构整个道德实践论的基础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6.
体词性的"N的V"短语有别于一般的体词性偏正短语,这使得人们对"N的V"短语当中的"的"也存在诸多争议。认真考察"的"在"N的V"短语中的表现,我们发现"的"在"N的V"短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跃进 《国际论坛》2013,(1):49-53,80,81
汉语"国家安全"的两种英语表达State Security和National Security各有长短,难以取舍,因而需要一个把state与nation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英语新词。依据汉语旧词"国家"能容纳英语state、nation和country的高度概括性,给英语造一个新词"guojia",把"国家安全"在英语中表达为"Guojia Security",便能把国家安全学理论要求的"国家"概念的普遍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民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有些论家立“神刚逸柔”之论 ,未为确论。“逸”之“柔”并不会必然引出其对立面“刚”与“神”的必然联系。“北宗”论家与绘画的审美追求 ,与《文心雕龙·风骨》篇关联紧密 ,都属于“势”体系的刚性美系统。在绘画中“逸品”的生发、成熟 ,也正是刚性美系统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