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东汉豪强地主,史书往往称之为“大姓”、“著姓”和“名族”,因此在史学界也叫做大族豪强地主。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早在西汉后期即有很大发展。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对东汉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且与后来门阀士族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因此,探讨一下豪强地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了解东汉以及魏晋时期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西汉中叶后,伴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豪族地主集团作为一股政治势力日益膨胀,并派生出世族地主,经东汉至曹魏终于形成了门阀制度。本文试就豪族地主集团发展的原因及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两晋南朝几百年的历史,基本上是门阀士族掌握政权。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均与门阀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典作家向来就十分重视对统治阶级及其内部各阶层的分析。列宁说:“在许多历史著作中,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每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列宁全集》21卷40页)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阶层,本文拟就门阀士族的涵义、门阀士族存在的经济基础、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独占性及其‘士庶之别’的等级编制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门阀,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门阀是豪强、士族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门阀的历史大约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门阀历史的第一阶段——两汉,是豪强地主的形成时期。早在西汉前期,官僚、地主及某些封君就已着手兼并土地。史载:“上(刘邦)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肖何)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又载:“(田)鼢……治宅甲诸弟,田园极膏腴”,又“鼢使藉福请(窦)婴城南田,婴大望日:‘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不许。”“丞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出台的一系列特权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特权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内在关系,明确指出:士族门阀制度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时期的特权法在士族门阀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士族门阀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赤壁之战即属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表面看来,赤壁之战是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如果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则会看到它是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局部变化而引起的强烈震荡.而这种震荡的震源,则是来自封建生产关系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量变,不但从经济上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而且由于地主世家与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从政治上影响了东汉封建政治的权力结构,提出了权力再分配的需求,构成了东汉社会结构震荡的深层原因.东汉地主阶级的构成是多层次的,从身份性来说,有身份性的地主世家、有非身份性的豪族地主和一般地主;从其对政权的关系来说,有统治阶层、有非统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各层次之问的斗争也显现出多层面、交插性特点.在统治阶层中有外戚与其它地主世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也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统治阶层与非统治阶层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是介于秦汉和隋唐两次大统一之间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作为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世说新语》一书生动地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人把《世说新语》中描述魏晋士大夫的各种各样具有时代风貌的言行,概括为“魏晋风度”.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党锢之祸、军阀混战、饥馑灾荒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社会剧烈动荡,这些动荡使魏晋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状况.门阀制度是魏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东汉中叶新的士族地主阶级开始形成,公元220年,曹魏统治者制定九品官人法,促使了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巩固,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的统治,就建立在这种制度上.这期间,尽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则是门阀士族争夺皇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门阀制度在魂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着门阀制度的盛衰历史."士庶不婚"习俗使得门阀士族子女衰败,人才退化,后继乏人.这是门阀士族没落、门阀制度渐衰的一个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豪族形态是不断演变的,豪族的官僚化并进而世族化,从文化形态上看便是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西汉中期以后,关东豪族开始儒化,东汉时关东豪族不断士族化,就全国而言,士族化进程最快。在关东豪族的儒化和士族化进程中,统治者提倡儒学和家族的经学传承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通经而获取权力才是豪族主动儒化的内在动力,豪族儒化与士族化是文化与权力的互动与再生产过程,即文化与权力相结合。豪族世代实现文化(世学)与权力(世宦)的循环,则形成了士族。士族和世族具有同质性,士族即世族。  相似文献   

10.
东汉士族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的日趋繁荣,造就了一批文学家族。这些文学家族或由士人累世为官、累世经学营建家族势力而成,或由外戚豪族、素封豪族或皇门豪族培养家族文化传统或习经成为儒家士族而成。相较魏晋六朝,东汉家族文学明显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相较西汉父子两代的文学相承,东汉家族文学却在不断发展。这反映出文学的一个历史进程,为家族文学在魏晋六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隋王朝的统治者杨氏一直标榜其祖籍为弘农华阴,先祖为汉魏之际头号门阀士族弘农杨氏。但大量史实证明,杨氏出自山东寒庶,家族的发迹主要靠西魏大将军杨忠屡立战功,以军功成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奠定了扬隋帝业的基础。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通过赐姓、改易都望这一集团政治行为,伪冒士族,杨氏堂而皇之成为“弘农杨氏”、“武川镇将”。关陇集团胡汉混杂,士庶莫辨,虽有门阀化趋势,但隋时门阀制度已被度除,门阀只是留存于社会观念及婚姻习俗中,杨隋并不代表门阀利益的政权。  相似文献   

12.
一、门阀士族富贵“非轨道之所得”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伐土族统治的时代,门阀土族给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研究这个时期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必须对门阀士族的阶级特性及其统治有一个深切的了解。门阀土族是一个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后,在门阀士族的操纵下.按照这个集团的利益演变,对才德越来越忽视,对出身越来越看重,到西晋初年,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官品成了一种世袭特权。九品又分出高品和卑品,二品以上为高品,三品以下为卑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3.
南朝,是盛极的门阀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相反,庶族地主依据经济力量而崛起,跃上政治舞台,这是对东晋以来门阀统治和门阀政治的反动。世家大族干预朝政的局面,在南朝已成为历史,据有统治权的庶族地主,基于世家大族力量的削弱和自身夺取权力的手段的完善,其统治和控制权在程度上大大强化。但庶族地主的崛起,其统治基础──政治势力与经济基础却极为薄弱,朝代递嬗,在南朝短促相继,整个南朝的完全意义上,皇权的不稳定与脆弱,又是其衰微的一面。南朝皇权的这种“两面性”特征在学术界长期被人们漠视,本文拟作探讨,以期有所补遗。…  相似文献   

14.
<正> 以前,人们总认为魏晋玄学是门阀士族的官方哲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魏晋玄学虽说是士族哲学,但并不是士族的官方哲学。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有派別之分。从身世上讲,一部分士族是由汉代的豪强地主、高级官员、儒门大族演化来的,这部分人名望高贵,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势力。一部分人则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在汉末的大动乱中,靠着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逐渐升发起来的。从思想上讲,前一部分人是世代儒学,具有家学渊源,自幼习礼读经,对儒家名教有着特殊的感情。后一部  相似文献   

15.
崔向东 《河北学刊》2002,22(1):127-131
西汉末年 ,河北豪族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势力 ,对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北地区豪族表现为强力 (武质性 )、财富、宗族、权力的结合 ,宗族性、强力性、世官性、大地产性是其基本特征。王莽的败亡及东汉的建立都与河北豪族密不可分。河北豪族集团与其他豪族集团及中央政权之间的权力之争对东汉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襄阳地区的武力豪族是支撑南朝宋、齐、梁三代的重要军事力量,主要由来自秦陇、河洛地区的侨寓士族和汉水流域的土著豪族组成。他们能在南朝政局中发挥作用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其在襄阳地区形成了宗族一乡里式的共同体社会结构。襄阳豪族积聚部曲,把持地方政权,以宗族为纽带,重视血亲关系。在经济上,他们经营土地,参与商业活动,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基础,造就了襄阳豪族的军政品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7.
生产关系中的土地所有制、政治关系中的等级制和社会关系中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所以,封建社会可以概括为土地所有制社会、等级的阶级社会和宗法制社会。这三个主要特征,渗透到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结构,而豪族地主则是其中的一元和一个阶层。对豪族地主的考察,既要分析其地主阶级的共性,也要看到其阶层个性。豪族地主是宗法封建性大地主,有强烈的剥削性。但又是经营性地主,是残酷的压迫者,但又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不具特权身份,是非身份性地主和非统治阶层。这就是豪族地主的两重性。本文着重分析豪族地主两重性中的后者,时间跨度主要在汉唐间。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地主封建制发展较为曲折的阶段。它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图景,具有多样性的历史特点。一是宗法性,无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劳动者的严格人身依附关系、以及社会权力分配的门阀制度,都深深地打下了它的印迹,地主世家和豪族就是这一特性的阶级体现。二是民族性,表现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有矛盾、斗争和融合。三是宗教性,由于佛教兴盛,出现了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另一翼,即寺院经济和寺院地主。宗法性和民族性的历史特点,史学界多有论述;对于宗教性所产生的影响,则论述不多。本文拟作探索,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9.
考察门阀士族从兴起、鼎盛到衰亡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南朝刘宋这个时局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古政治史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左右江南政局的门阀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由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本文从考察在门阀政治中扮演主角的门阀士族命运的演变入手,力图揭示这一时期门阀士族从政治中心到边缘的诸多问题,以此角度来审视魏晋南北朝史中门阀制度是如何由盛而衰的这个热门课题。一东晋末年,长期积累起来的种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刘裕为代表的在动乱中发展了实力的寒人集团乘机而起,最终代晋建宋。披阅史籍,我发现这一历史事变居然在即将被改…  相似文献   

20.
<正> 曹魏后期曾经推行维护门阀官贵利益的给客制度,这个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曹魏政权和东吴、蜀汉一样,也是在士族和豪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为了保障大族官员的利益,曹魏初年实行一套赏赐土地、耕牛和劳动人手的制度。《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曹操建安七年(202年)令:“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