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杭州商人形象以及他们呈现出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区域人文印记,这些既是对前代历史凝聚的杭州文化和精神的承接,同时又为当代杭州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杭州商人形象的存在、社会来源、典型性格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僧尼形象是"三言二拍"众多人物形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僧尼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正僧尼、邪僧尼和高僧.这些僧尼形象体现了晚明的社会思潮、因果观念和女性观念的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3.
相士形象虽然在古代小说中大量存在,但以往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实中国古代命相文化非常发达,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也多姿多彩、成分复杂。明清之前小说中相士形象总体上显得苍白无力,情节模式单一;明清小说中的相士形象则逐渐变得丰满生动,其情节叙述在袭用传统模式的同时有了某种突破和发展。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小说吸引力等重要的文学功能。他们在古代小说中的大量出现与时代、作家和作品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三言”僧尼形象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三言"是晚明通俗小说史上的重要文本.其中的僧尼形象充满时代气息,具有与以往僧尼形象迥然有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类解析,探讨其在审美取向上形成"避美趋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孙膑是明清小说中一位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在塑造孙膑形象时,明清小说家大多着眼于他的聪慧、战争谋略以及与庞涓的恩怨,凸显他的军事才能。因受佛、道等思想的濡染,明清小说更为孙膑形象增添了一抹神魔色彩,使之广泛为普通民众所熟知和接受,孙膑因而成为行业神和民间信仰中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僧尼(主要是上层僧侣)作为藏区三大领主的主要成员,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受到传统法律的保护。然而,对于藏族僧尼的法律地位问题,学术界很少涉猎。本文着重剖析了藏族传统法律对僧尼的宗教特权、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的规定,指明了僧尼阶层在藏族社会中特殊的法律地位,并对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作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塑造出大量与封建传统道德和伦理纲常格格不入的"离经叛道"者。本文就明清小说中"离经叛道"者的形象进行初步探析,并从社会及作者自身两方面对其形成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戏曲的涉商剧目中,商贸活动和商人形象大多处于陪衬地位,不像在明清小说中那样得到淋漓酣畅的表现,这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商贸经济形成较大反差。许多固守传统价值观的戏曲作者依然视读书而后仕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最大满足,元杂剧正面刻画“商”使古典戏曲表现社会热点的能量提前释放,戏曲艺术审美趣味的文人化嬗变等,造成商贸活动和商人形象在戏曲作品中被漠视。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妒妇形象。妒妇形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以一夫多妻制为主的家庭结构、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及由妻子对丈夫的真挚情感所导致的惠得惠失心态等。对于妒妇现象成因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没有得到解决的命题,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同时对于探讨封建时代家庭问题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宵禁作为古代传统农耕社会下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表面是对人员出行的管理,但其内核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中阴阳和合的哲学思想和农耕文明下形成的时空观念及伦理意识。宵禁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在明清小说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宵禁现状,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明清小说中的道德观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掘明清小说内在的深层认识价值,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入探讨明清小说中文学形象的思想内蕴。本文集中探讨明清小说中的政德观:(一)崇仁爱,反暴政;(二)倡民本,反苛政;(三)尚节用,反侈政;(四)尽职责,反秕政;(五)务正己,反秽政  相似文献   

12.
辽代契丹皇帝崇佛,致使辽代佛教盛行,所度僧尼众多。在这众僧之中,有一个与辽代最高统治者关系十分密切的上层僧侣阶层,很有特色。高僧们在政治上入仕为官,经济上十分富有,文化上博学多才。这一僧侣阶层的形成与存在,对辽代后期社会产生了利、弊兼及的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4—15日在徐州工程学院召开。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等的明清小说专家郑云波、李灵年、王立兴等约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明清小说与地域文化、明清小说理论研究、明清小说其它相关研究以及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各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中的妒妇形象并非都属于简单的“妒悍”类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金云翘传》中的宦氏与后来《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笔者试从王熙凤和宦氏与以往妒妇的差异、嫉妒手段的差异、悲剧结局的差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比较,考察出妒妇形象已经由传统概念中的“悍妒型”向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型”流变。由此不仅可以追寻小说史中妒妇形象动态发展的进程,也可以探知妒妇形象转变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庭伦理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久不衰的重要主题之一,明清小说尤为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我们拟从亲子、夫妇、长幼、妻妾、姑媳、主仆等6个方面对明清小说中的家庭伦理观作一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先谈明清小说中的亲子伦理观与夫妇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明代至清代中前期,由于医药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医患关系也呈现复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明清小说中有比较广泛而细致的描写。明清医患关系的社会影响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官府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医生对医惠关系的影响、病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宗教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和传统社会医疗观念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的影响。明清医患关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印证或者隐喻了社会关系的的演变,对改善当代医患关系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形象资源与公共关系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中 ,形象已经成为一种资源——形象资源。形象资源就其特征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 ,与主体的公共关系活动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 ,将公共关系活动与形象资源的培植与开发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形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象一词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形象范畴作多维审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形象与人的关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形象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象对现代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或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明清小说中浓厚的说教色彩及其道德伦理中的因果报应、人格劝化与子弟培养等"劝化"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明清小说中体现"劝化"的主要文本形式,包括从题名上彰显劝化的思想,入话是当时表露作品劝化主旨的主要形式,巧用诗句及尾评是其劝化的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明清小说的劝化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于6月13日至15日在徐州工程学院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省的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就明清小说与地域文化、作家作品、小说理论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