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沙博理以其50余年的翻译生涯和约千万字的汉英翻译成就在中国当代翻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于耄耋之年翻译了记录十年"文革"历史并承载着中国当代思想史的长篇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本文拟分析该译本的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借以探讨沙博理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翻译观,指出该译本体现了沙博理翻译理念和文化感知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尤其是有关"雅"的标准,一百年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研究了各种对严复"雅"字翻译标准的评论,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言(象)意论、"美善统一论"观点,认为严复求雅的翻译旨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使然,但作为翻译标准,"尔雅"的内涵应该重新界定为对原文风格的忠实.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搞"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动词,它看似普通简单,但构词能力强,搭配灵活。翻译"搞"字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交际翻译法。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根据交际目的选词,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搞"字是一个万能动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作者从"搞名堂"说起,阐述了"搞"字的六种基本含义,并就其不同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分类.作者对普遍使用"搞"字的现象也做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在遵循翻译理论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同时也要掌握影响翻译效果的文化等其他因素.以"偷"字的汉英互译为个例,从解释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角度论述了将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翻译中的重要性,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运用实例论证了文言文中"之"字的英译处理方法。针对该字的不同用法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以便最终达到精确、生动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比"字乍看十分简单,但在有些语境中显得较为复杂.要准确地翻译"比",就要对上下文有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广义上将对外传播的翻译问题划为两类:误译和过于直译,诠释对外传播翻译中"信、达、雅"三字标准的含义。并辅以实例指出,如果译员能将"信、达、雅"正确贯彻到对外传播的翻译实践中去,就能得到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的对外传播译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美学以"蒙养"和"氤氲"为基本原则。"氤氲"是画论典籍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画论典籍翻译的难点之一。在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撰写的《石涛画语录》中,"氤氲"二字既有"影"和"气"之义,亦是石涛绘画理论中的术语,英译时应根据语境和画论专业知识详加辨析,选取最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从一九○三年开始,到一九三六年去世为此,他一直坚持翻译活动,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近三百万字的译作,而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之中,总结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培养、扶植了一大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认知主观任意性对不同语言间差异的产生和阐释以及翻译本质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从认知主观任意性入手,通过分析"打"字的多种译法,研究其双语间的转换表达,能够有效了解各种翻译方法产生的背后原因,看清汉英差异的根本所在,找出翻译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闻天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曾东渡日本,进而到美国,又北赴苏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不仅使他增加了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先后完成了近75万字的译著、译述、80多万字的文学创作和10多万字的文学评论。不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而且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根茨勒于2017年提出的"后翻译研究"理论将传统的翻译研究扩展到语内翻译与符际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更符合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为例,探讨了"后翻译研究"理论在该作品前翻译、文本翻译以及符际翻译等阶段中的运用,进而指出正是各类文本翻译、电...  相似文献   

18.
从信息传播模式论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香农一韦弗的线性传播模式与德弗勒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直观形象地阐释微观静态的语言翻译观与宏现动态的文化翻译观,重点分析了作为人内传播的"主我"与"客我"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传播中的读者反馈,旨在说明翻译是一种传播活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唯一出路和突破口应落在一个"传"字上,传原作之精要,传读者之需要;传原文作者之气息和所述之信息,传译者之会心与创新.在翻译的坐标系中,译者应该重新定位,从静态的"译"转向动态的"传",从微观的语言现转向宏观的文化现,从单向的线性传播转向双向的循环互动,以确保翻译传播渠道的真正畅通、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传、受双方的互动,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英汉学习词典例证翻译之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加,双语学习词典的编译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这使得例证的翻译研究不断深入。然而,纵观当前一些双语类的词典关于例证的翻译,不难发现还存在某些问题,如望文生义,死译和硬译,欠额翻译和过载翻译,英语习语、谚语的异化和归化,语体不当及"被"字泛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对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的访谈录。屠岸先生几十年来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丰硕,成就巨大。在访谈中,屠岸先生就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翻译作品的选择、诗歌翻译的策略和精髓、诗歌翻译的"真"与"美"以及翻译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并对有志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青年学者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