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2.
最近公布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论及慎独,明确肯定慎独是指谨慎于“人之所不闻与人之所不见”,表明慎独的“独”确有独居独处之意,与简帛《五行》强调“能为一”、《大学》主张“诚其意”的慎独有所不同,说明慎独的含义经历了从谨慎于独处的原初意到谨慎于内心的引申意的变化。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谨慎于独居独处,要靠道德自律,靠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样慎独必然要从强调谨慎独居时的行为向重视内在意志、意念转化。由于先秦两汉的学者既在原初意,也在引申意,以及引申兼原初意上使用慎独,这样就造成慎独语意的复杂情况。郑玄、朱熹对慎独的注释都有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慎独的理解和研究,要从马王堆时代的“不同”说、郭店时代的“相同”说,走向安大简时代的“发展”说,从发展、演变的角度对慎独的语意做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慎独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明明德"前的慎独:以善为本,谨守善道.第二,"明明德"后的慎独:唯道是从,渐除习气.第三,大圆满层次上的慎独:君子不器,从心所欲.儒家慎独的这三个层次,皆是心地上的修养,与只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儒家“慎独”思想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德性,一直备受儒家推崇,其最初的含义为“诚意”,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后理解为个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做到思想和言行的谨慎有德,后一种含义多被广泛接受。“慎独”有其一定的境界,即应注重不睹不闻的“隐微”处,“隐”和“微”即为“慎独”的两端。儒家“慎独”作为“入德之方”在个人修身中占据了显著地位,但其最初实为儒家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推崇的德性,其塑造人民道德高度自律性的性质,是统治阶级管理人民的有效方式。今天我们既要发扬“慎独”注重自身完善的内向思维品质,又应将其从对人的情感压抑中释放出来,伦理存在的价值应建立在真情之上,只有真情投入的道德才会带给人幸福。  相似文献   

5.
王一庵尽管晚年做过低微的下级教育官员,但就其一生行谊来看,仍属泰州学派平民学者。他继承了心斋之学,并在诚意慎独方面有自己的新发展。一庵的诚意慎独之学是他平民儒学思想的理论依托,"自强""法天"观念彰显了一庵平民儒学思想的主体意识,"随分而成功业"体现了一庵平民儒学思想的事功观。一庵以讲学集会为实现其平民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的苍白表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觉民行道"的"外王"取向,始终徘徊于"内圣"内涵的边缘上,难以真正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6.
独处,可以使您的心如白云一般轻盈,如明月一般澄澈,可以转化您的内心,转化过去也可以转化未来。独处,使您内心变得强大,能让您懂得活在当下的美妙,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独处,还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宁静和快乐的源泉。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许多人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全然没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只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独处的美妙。人们的眼里只有外面世界的繁华热  相似文献   

7.
孟子首次明确提出了"仁熟"的观念."仁熟"在孟子思想中具有逼显出个人的道德自觉心的重要意义,"仁"具备先天内在性、生发性与涵摄诸德的特点,"熟"则集过程与过程于一身."仁熟"是一个先确立信心与志向,然后保持精神的"专一"与"恒一"不断涵养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公正是司法活动的追求目标和价值标准。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司法公正的理解有所不同,法律制度对司法公正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有的重视或强调司法的实质公正或实体公正,有的重视或强调司法的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英国历史上的"文书审"起源于"神明裁判",其强调的是司法的形式或程序公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书审"逐渐演变为现代文书证据规则,而这也体现了司法公正观念的变化。考察英国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以及司法公正观念的确立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尊尊"是中国古代礼学中的重要观念,一般指由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诠释其意义。本文认为,这样的理解无论是从最早提出"尊尊"的《礼记》一书的文本内容来看,还是从"尊尊"本身的含义来看,都是一种误读。"尊尊"观念的形成,渊源于古人的鬼神信仰,是古代社会中生者与逝者人伦关系之间对话的集中体现。随着后世对经典不断地诠释,将"尊尊"理解为"尊君",导致了最终将其归入到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来理解,这个过程典型地反映了"尊尊"观念的内涵由原先的崇尚鬼神转变为专尊人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自我修身方法.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有所差异,但就其本质却是相通的,都强调自律."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活动必须从言行举止等多方面践行"慎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