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国家批准沈阳经济区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了突显"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解决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缺乏配套发展规划、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业集群发展资金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栽能力不协调、行政管理体制不统一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主要包括完善产业集群的规划、条例及其公开机制,建立产业结构优化与配套布局的保证机制,改善产业集群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创新融资的政策法律,完善产业集群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临空经济区”、“航空大都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在明晰空港、临空经济、临空产业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视角的集群理论,提出了基于系统论视角的临空产业集群化发展机理分析框架,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产业功能、组织网络等四个方面.最后,提出了临空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3.
邹忠全 《学术论坛》2012,35(3):147-15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建设产业集群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北部湾经济区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面临多重政策支持体系,政策的重叠效应和互动效应有利于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集群。文章在梳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的现有政策支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政策支持体系下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战略与东北经济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符合东北经济区发展的一种产业战略选择.东北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并借助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的扶持,尽快培育出具有一定优势的集群产业.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双向开放、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模块化产业集群的背景;在模块化产业集群的内涵、模块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方面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模块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机理;并就动力机制的建立、网络体系的形成、保障机制的营造、评判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模块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低碳产业集群是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经济体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良好政策环境、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基础,但其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应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节能服务产业支持政策、建立低碳产业基金等措施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峡西岸经济区服装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强、集群内企业根植性不强、出口服装档次偏低等问题。保持服装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必须:做强做大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全面提升集群竞争力、大力推进高档面料研发、增加品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内生”的过程而非“人工”的行为。从产业集群内生成长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异质的,产业集群之间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长期动态优势,它来源于组织内部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产业集群发展是一个“产业区域化”过程。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各级政府在制定集群政策方面需要重新定位,并制订切实有效的集群政策,促成集群和良性竞争互动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特色产业园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它的建设一方面依托于当地特色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园区内同类产业的整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本文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并对黄河三角洲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进行了优劣势分析,进而探讨黄河三角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运用 SWOT 分析法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选择,对于增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完善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定位,提高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构筑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破除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劳动力瓶颈;审慎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通过产业集群来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符合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时代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的路径应基于产业集群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集群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聚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体系建设等方面予以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竞争优势主要源于外部经济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和学习创新效应。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14.
2023年以来,新疆提出“八大产业”集群,伊犁州也结合实际提出“8+1+1”产业集群,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放在了重要位置。以深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为借鉴,结合伊犁州实际,提出伊犁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统一规划、打造产业集群集聚区、打造飞地园区、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促进体系以及建立中亚五国开放机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万州皮革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分析,运用集群理论,提出大力发展万州皮革产业,应该走产业集群的道路。产业的集聚和相关企业的集群,不但能产生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而且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于解决万州产业“空心化”和就业矛盾不能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培育产业集群、构筑产业优势,应借鉴成功的典范、作法和经验。其成功作法有鲜活的“三个理念”:第一,由“分散走向集中”,着力塑造新型的竞争合作理念;第二,树立“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理念;第三,推进产业国际化,提高外向度的理念。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三个经验”:一是依靠科技创新;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三是打造技术转移平台。应突出产业特色和克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要选准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二要选准关联特色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三要选准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应抓住重要而紧迫的机遇期,做好“五篇文章”,搭建“三个平台”,构筑“四个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都把流域经济区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和主轴。流域经济区成为许多国家的产业密集带和城市密集带。对美国密西西比河、德国莱茵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国内重要的湖北长江经济带、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在规律,对加快我国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要件构成”的角度,分析并区分了“基地”、“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概述了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四大特点。作者认为,从战略层面考察,福建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解决在动态发展中,正确处理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小而全的矛盾关系,地方政府产业发展中作用与定位问题,以及必须真正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来进行产业布局与规划制定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打造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进路,探究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财税法路径兼具理论意涵和实践要义,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鉴于当前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创新策源能力不足、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问题突出、区域分工统筹指引工具缺失等现实困境,应深刻理解数字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展望和探索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化产业集群,理顺财税法促进手段的基础逻辑;根据该特殊性和财税法本身特点,综合运用鼓励促进和限制禁止二元措施,融入“数字产业”“产业集群”“财税法”三大核心要素。建构具体制度时,需要把握建构重点,并基于“财政分权—财政支出—税收制度”维度加以设计。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南京产业集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南京市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基地经济”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三大基地和六大支柱产业,为提升南京市的工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各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经验,南京地区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南京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