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首先本文将扼要介绍当代几个社会学学派在社会学的一些传统问题,特别是社会秩序问题上对社会学分析的基本看法所持的态度。这些看法,是由社会学创始人迪尔凯姆、维贝尔和在某种程度上由马克思所发展起来的。他们不承认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古典经济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假设,即所谓市场在作为社会秩序的调节者和作为一种确保维持社会分工的机制方面起着支配的主导作用。某些社会学创始人并不否认市场作为这样一种机制的重要性。他们确曾详尽阐释过市场分析的某些方面,社会生活中的交换过程,以及市场结构各部门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生活方  相似文献   

2.
马列主义社会科学中的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的讨论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术理论的问题以及对学派采取恰当的科学政策是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理论阐述,继续讨论有争议的问题.马列主义社会科学内部的学派就是这样一个特殊问题.过去有关学派的讨论几乎只限于自然科学方面,现在该是广泛讨论社会科学学派问题的时候了.由于对学派运用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和规定,这就要求初步概括已有的认识,以便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讨论.我认为,"学派"的质的标志应该有如下六个条件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犯罪和刑罚初学刑法的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必定是通过论点弄清楚刑法学派的对立,特别是旧派和新派的对立、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对立,以确定对犯罪和刑罚基本观念的态度.与犯罪作斗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早就存在的问题,镇压犯罪、抑制犯罪最有效的手段是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刑罚制度.刑罚可以剥夺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或者剥夺作为社会成员的荣誉,使受耻辱,对受刑者来说,它是一种夺去最宝贵的东西带来极大痛苦的严厉制裁.从经验上讲,刑罚,由于它的可怕,使  相似文献   

4.
波佩尔从来就不属于维也纳学派,他从未参加过该学派的会议。但是尽管如此,他也不能就被认为是圈子外面的人。1950年,在我那篇论述维也纳学派的文章中,我认为我有必要一再提到他。另一方面,如果不涉及维也纳学派的话,那末,波佩尔的论著从师友渊源来说就是不能被人们理解的。波佩尔同维也纳学派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对于波佩尔的思想发展来说,维也纳学派亦有重大意义。在谈到卡尔纳普的著作《语言的逻辑句法》一书时,波佩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本书……在我自己的哲学思想上,标志着一场革命的开始”。在  相似文献   

5.
一、近代经济学的荒废近代经济学,随着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已彻底改变了性质。这是因为近代经济学已完成了“制度化”。由于佐和隆光按照广重彻《科学的社会史》的观点,采用了“制度化”概念,并用“制度化”概念精辟地抓住了近代经济学的根本性质,所以,有必要先说明一下“制度化”概念。广重彻在《科学的社会史》中指出:“这里所说的‘制度化’,是由institutionalization译过来的。institution这个在欧洲极为普通的词汇,指的是已确立的事物,特别指在人  相似文献   

6.
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首先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他们推出这个理论作为制订国家调节方法与形式的原理,指望结束失业激增、通货膨胀的状况,并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他们认为解决这些任务的手段是减低税率(首先是大公司利润的税率)、坚决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进一步限制工会权利、减少国家的社会开支以及重新分配预算拨款而有利于军火垄断组织.  相似文献   

7.
在吠檀多学派的学者当中,与佛教关系密切者,首先浮入脑海的恐怕是(忄乔)荼波陀(640-690)和商羯罗(700-750)。的确,在吠檀多哲学史上,象作为《蛙氏奥义颂》的著者。荼波陀那样受到佛教影响的思想家是没有的,也没有发现象商羯罗那样对佛教有着丰富而正确知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法经济学对我们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向其他学科渗透的结果.虽然经济学帝国主义是很多学者理想的认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法律现象,但是,这个学科却在很多基本问题上存在争议,这不仅限制着法经济学本身的深入发展,也减缓了法经济学影响其他学科的脚步.其中,学派问题就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在法经济学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关于学派的划分方法,杂乱而无序,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对法经济学学派问题形成比较权威的观点.这是由于对法经济学界定的不同以及划分学派的标准不统一.因此,只有在对法经济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探究学派一词的基本词源和历史发展,才能指引法经济学走出学派之争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法经济学的学术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供应学派经济学虽是一个新出现的学派,其主导思想却是源远流长。它不过是萨依定律的现代化翻版。这一定律大意是:在不受限制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换言之,如果市场机制运行自如,则生产活动可以创造各种收入,如工  相似文献   

10.
陈桦 《社科纵横》2007,(9):116-117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派。本文就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以及研究的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1.
和磊 《社科纵横》2011,26(5):171-174
伯明翰学派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派别,其建立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知识背景。首先是二战后英国社会所形成的各种危机,引发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英国社会在二战后出现的"愤怒的青年"反叛思潮,推动了伯明翰学派的建立。再次,从知识谱系上看,伯明翰学派通过批判当时已无力解读英国社会现状英国文化主义传统,开始建立起自己新的知识范式。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学派的思想学说是否具有自足性,或者其自足程度的强弱,都将成为审视该学派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张载关学的学派特性问题,牵涉到张载关学学派与二程洛学学派之间的关系,是否像二程门下的某些学者所说张载之学“源于二程”?而这又进一步关系到对张载关学是否属于独立的理学学派的判定。该问题由来已久,至今仍未彻底解决。从张载学说和关学学派的形成,以及张载著作和思想体系的建构这两个视角,审视和论析张载关学的学派特性。相信这将有助于在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关系问题上澄清私见,还原真相。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经济学基本上是从别国引进的,日本的经济学发展史实际上是引进和应用经济学的历史。因此,探讨日本的经济学派,不能离开世界经济学派的发展潮流。日本人在引进和应用各种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别。日本的各主要经济学派虽然都是从各个经济学派演变而来的,但在日本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社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对批判理论和阶级观点之间的关系所持的立场,我们特别要提到豪克海默和马尔库塞在三十年代的著作以及阿多尔诺在战后的著作。批判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不可调和地否定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和狂热的反实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类学”一词1940年就出现在赫斯科维茨的著作中,但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在四十年代的后几年由卡尔·波拉尼创建的。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显著的发展。据认为,这种发展表现在这样几件事情上。一是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学家正在增多,仅英国一国,现在刊登有关经济人类学论文的马克思主义杂志至少就有4种,即《辩证法人类学》、《经济与社会》,《人类学评论》和《农民研究》。二是工业化以前的(日本、中国、拉丁美洲、非洲)经济史的出版正在增多,如T.C.史密斯的《日本的农村起源》、费正清编的《中国世界的体制》等。这类经济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方法是当代西方政治学中影响颇大的一个学派,在美国政治学界尤有市场。一般系统理论的倡导者、曾出任过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的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说:“‘系统分析’的标签被用于许多分析方式,如博奕理论、功能研究、均衡研究。最近10年来,‘系统’思想已变得如此普及,以致那些最靠不住的方法都在它的卵翼下寻求证明。它是本世纪那些震聋发聩的概念之一。”可以说,系统分析是美国政治学中地位显赫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7.
扬州学派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9月21日至23日在扬州师院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60余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级代表27人,外籍代表4人。与会代表提交学术论文20余篇,对扬州学派的界定、扬州学派形成的诸因素、西方文化对扬州学派的影响、扬州学派的文化观及学术渊源、扬州学派的治学宗旨、治学特点及学术成就以及如何研究扬州学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学派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不同于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环境理论的新型环境经济学说。该体系可以归纳成环境成因的人际冲突论、自然资源商品创造论、环境干预无效论、市场环保论、环境产权论等。奥地利学派环境经济学既具有一定的学术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一理论对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婚姻与家庭,是公众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期发表的《春秋婚俗与儒家学派》,论述了春秋和魏晋时期婚姻观念的演变,展示了那个时期的妇女风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界定学科与学说、学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特点,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整体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之所以不尽人意,大都与未能妥善处理此类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