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曲知多少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代文艺繁荣的又一标志,它包括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体裁:散曲和杂剧。散曲,是元代新兴的诗歌,当时称叶儿、新乐府、新小令等,可合乐清唱。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只曲,相当于一首诗。由两支以上的小令按一定宫调联缀而成的组曲,便是套数。北大教授隋树林编的《全元散曲》,共辑四千三百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  相似文献   

2.
散曲是继词以后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独具一格的一种抒情诗,它和诗词一样,“原是民间物”(鲁迅语),后来在元代文学史上,夺得了盟主的地位,成为当时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诗体。在元代九十多年间,涌现了大批作家和作品。《全元散曲》收录了二百一十二人(不包括无名氏)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残曲在外),这比起四万八千多首唐诗、二万多首宋词来说,是为数不多的;但就元代仅有九十多年来说,却也不失一代文宗之誉。  相似文献   

3.
简论马致远散曲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合乐文艺样式,对戏曲而言,它是一种不具备完整情节和科白的清唱;对词而言,它是又一种新兴的抒情诗体.散曲的小令与词调近似,它的套数又与剧曲结构片段相同.元代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者约有两百人,创作了散曲四千三百多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残篇在外.每每提到散曲,便想到马致远(东篱),关汉卿等作家。马致远、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之一,关汉卿为正色派代表,马致远为文彩派代表.  相似文献   

4.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秀丽的奇葩。在元代,她以来自民间的俚俗淳朴、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姿,闯入诗坛,独领风骚。明清两代,文人染指者更众,散曲发展浪叠云涌,绵延不绝。据统计,曲家见诸记载者,元代二百一十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篇;明代四百○六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一万○六百○一首,套数二千○五十六篇;清代三百四十二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三千二百十四首,套数一千一百六十六篇.面对着如此丰富而珍  相似文献   

5.
汤式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之魂     
不同的艺术毫无疑问存在种种不同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但在这差异性和特殊性之中,又寓含着种种相似性和普遍性,而其最重要的便是闪耀在各种艺术之中的人的自由精神这一艺术之魂。当然,作为艺术之魂的人的自由精神,虽有其普遍性,但并非抽象的东西,它总是通过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以及创作个性、艺术风格等等特征具体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待艺术之魂的自由精神,既要看到异中之同,又要看到同中之异,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一种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之魂     
不同的艺术毫无疑问存在种种不同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但在这差异性和特殊性之中,又寓含着种种相似性和普遍性,而其最重要的便是闪耀在各种艺术之中的人的自由精神这一艺术之魂。当然,作为艺术之魂的人的自由精神,虽有其普遍性,但并非抽象的东西,它总是通过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以及创作个性、艺术风格等等特征具体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待艺术之魂的自由精神,既要看到异中之同,又要看到同中之异,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8.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这首《点绛唇》,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王禹偁留传下来的唯一词作.前人评价这首词“清丽可爱”.在浮靡之风笼罩的宋初词坛,这首清新淡雅的小令,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钜野(今山东县名)人.世代务农.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长洲(今苏州)县令、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在朝廷里敢  相似文献   

9.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美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花非花》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二十六字的短诗,与白居易其他诗篇迥然不同的风格,十分令人注目。白居易的讨在唐代就以通俗易懂著名,而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却不是易懂的,尤其不象其他乐府小令  相似文献   

11.
词体中"小令"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涵义.大体看来,它由偏重演唱的酒令形式发展而来,逐渐成为集音乐与文学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又最终固定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本文试图对这一源流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同时,就如何界定"小令"的问题进行一番思索.  相似文献   

12.
北宋晏几道和清代纳兰性德前后相互辉映,均擅长以小令写爱情,以爱情中为寄托,对婉约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两人爱情词的表现对象、艺术手法、身世之感等方面着手,探讨两人“伤心词”的异同,并结合两人的词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两人词作的内涵和时代意义。通过对两人词作的比较,可以凸显词体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3.
小令中描写的直观场景埋伏两重喻意:"绿肥红瘦"指代春光渐去是转喻层面,这是至今被读者所赏识的;但海棠和绿暗红稀又暗示美人迟暮,这是其隐喻层面。开掘出后者,乃见这首词系李、赵一双青年夫妇闺中的诗性调侃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选辑、笺注和赏析的,是与历史文化名城、江南风景胜地镇江有关的一些元人小分。元人小令,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统治时代的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与何一样,它原是一种合乐的文学—一可按特定的曲调吟唱的歌词。其时亦称小曲、小调、叶儿。小令是曲体之本。如再细说,通常又可分为单支小令、带过曲和重头三种。单支小分又是小令的基本形式。它一般只有一段。类同一首单片的词。如本书所选的王泽[正宫]黑漆驽《游金山寺》、乔吉.”【双调】殿前欢《登江山第一楼》等多数篇目即是如此。如果写作单支小令意犹未尽,则可再…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中文系教师宁希元、齐裕焜、李东文同志选编的《元人散曲选萃》一书,即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不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该选本以《金元散曲》为底本,(选元曲家54人,收小令,套数109首)有些文字若他本异文较胜此本的,并不拘泥于此,则择善而用。选本以普及为主,也兼顾专门读者,虽因篇幅所限,但选编者力争以百首作品的择取而做到不失元人散曲的全貌。首先在选目的确定上,选本主要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6.
陈匪石先生在《宋词举》中《声执》卷下说道:“至于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词蕃衍,其风始微。晏殊、欧阳修、张光固雅负盛名,而砥柱中流,断非晏几道莫属。①。曼几道《小山词》中有词256首,而令词就有220首,约占总数的86%②。黄庭坚评晏几道“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③。的确,正是这种不随流俗的艺术追求使晏几道在大量令词的创作中不仅继承了传统令词的特色,更在技巧的探索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从而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对句使用这一点来讨论晏几道对令词创作技术的探索与发…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类审美取向和艺术实践的转变,艺术的真理和意义维度遭遇了以消遣娱乐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解构.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意蕴的追问就尤为必要.在生存论维度上,艺术的形而上学意蕴与人的天性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根植并依赖于人的升华之需要.通过对西方美学家之艺术观的纵向考察,也可见出形而上学性是艺术的内在意蕴和本质属性.消费时代里,为谋求最大化的商业利益,满足消费大众的身体欲望,艺术表现出商业化、低俗化、物欲化的倾向,这就吁求艺术理应在最底线上坚守作为其根基的形而上学意蕴,积极应对消费文化的挑战,担负起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提升人的精神品味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8.
诗魂,这样孕育产生——《有的人》探魅崔石岗臧克家的哲理诗《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写下的第一首诗,也是一首登上了高峰的诗”①。它以深邃的思想力量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这首诗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两种人的描绘...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曾以擅词著称。其词抒写心音,情兼哀艳,萦怀故 国之思,歌咏男女艳情,后者更是对“词为艳科”的复归,成为有别于诗的显著特色。艺术 上,小令、中调、长调,或婉约,或豪放,不拘一格,既破除二者壁垒和对立,又融合二种 风格和艺术精神,为清词昭示一条改造传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这首五律虽然早已收入《李太白全集》,历来为注家所争选,但不少选本都把它列入了“不编年部分”,更没有判定它是李白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寻》诗的写作年代、地点难以稽考,还因为它笔法老到,很象后来面目。然当你反复研读、把玩这首五律之后,就会发现它确属李白在故乡的少作。特别是把它和另一首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加以对照分析,就更令人确信不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