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爱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为了使权力的运用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须适当地控制权力的限度,防止权力的滥用。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控制,其最核心的手段应从程序上进行,正当法律程序则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法制监督上,立法监督从根本上控制,司法监督是最有效力的监控方式,而行政监督是较直接、效率较高的监控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静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7,16(1):21-24,32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必需的权限,它能使行政执法者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同时,行政自由裁量权又是必须要加以控制的权力,权力行使者的不当或错误的运用会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本文在对西方国家行政自由裁量权监控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就我国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监控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孙爱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6):59-64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适度行使对法治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现代国家权力中的扩张使其在运行中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必须加以控制。行政程序为行政行为设置一种安全的运行模式,使得行政过程公开,公正,合理;并且通过相对人程序性参与,保持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限制行政行为的恣意、专断。为了发挥行政程序的有效作用,通过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现状的分析,研究得出行政程序立法必须摒弃“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树立“程序正义”的立法理念,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相似文献
4.
试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毛光烈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审查行政自由裁量权在法定幅度范围之内行使得是否合理适当,为法定权限范围内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提供了依据。本文着重论述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功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的具体要求及主要形式构成,特别论述了行政合理性原则在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合理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得到有效规范,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判例制度,赋予我国一定级别的行政机关发布具有典型意义的行政指导案例,对法无明文规定、规定不明,或规定了较大裁量幅度,或具体行政行为易产生差异的案件,省级或以上的行政机关有权发布具有指导性质的行政案例,并赋予行政指导案例相应的法律效力,其他行政机关在处理类似情形时,应比照行政指导案例进行执法。这有利于统一执法标准,规范裁量权的行使.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做到同案同处理.以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6.
现代行政主要表现为自由裁量行政,在行政自由裁量权日益膨胀的条件下,传统法治所提出的合法行政的要求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越来越软弱无力,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控制日显重要.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决定了它是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才能最终实现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发展现实出发,科学地探讨了以行政行为人为核心的自由裁量权领域内产生腐败的成因及对策,提出了制度与道德建设并重,是当前根除我国自由裁量权行使领域内腐败行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是行政法治的必然产物 ,并且反作用于行政管理。但是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本身固有的特性 ,使其在发挥积极作用时 ,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 ,本文提出要从事前事后两个方面对行政自由裁量权予以控制 ,并且对目前我国行政法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消防行政执法行为中还存在着因为种种原因而滥用消防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如何确保公安消防机构的执法人员正确合理地行使消防行政自由裁量权,防止执法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孙树桐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34-35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拥有的一种行政权 ,在我国运用范围较为广泛 ,且有其合理存在的依据。但是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又常常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为了实现依法行政 ,必须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霍改霞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8-20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之一,研究该原则及其相关制度对于学习和实施民事诉讼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保障该原则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笔者在对该原则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答辩、撤诉、缺席判决以及上诉制度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相关制度的重构加以设想,提出如下对策: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健全撤诉制度,完善缺席判决制度,设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相似文献
12.
刘源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36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在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积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我国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规范政府公开行为角度给予了公民知情权的法律保障。结合此条例的相关规定,分析对行政相对人知情权司法保护的法理基础,并对其具体制度作进一步研究,希望它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并伴随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3.
陈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50-53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保障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问题。平衡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成为实现国家刑事诉讼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权利的重视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在保护被害人程序性权利方面,与西方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相比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当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张功杭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3):40-4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桥梁。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创造依法执政的条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排除“人治”的因素,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切实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5.
邹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4):380-385
股东表决权的行使方式事关股东权利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权利表决权的实现。目前,我国公司法关于表决权的行使方式仅限于亲自行使和代理行使两种。立法规定的简单以及亲自行使和代理行使自身的痼疾,已不能满足实践中广大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参会的需求。建议增设书面行使,推广网络投票,援用电话、传真以及引入表决权的信托等低耗、高效的方式,即推行表决权行使方式的多样化,来拓宽股东的选择空间,提高股东的参会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赵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7):56-61
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权利 ,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尽管自治权的行使对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当前民族自治地方仍应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结合本民族地区的特点 ,充分利用自治权 ,首先把经济搞上去 ,同时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确保自治权的行使 ,上级国家机关也应转变观念 ,保证民族自治机关充分享有自治权 相似文献
17.
钟铭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145-147
迁徙自由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宪法学和法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迁徙自由权的法律确认,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迄今为止,我国尚未真正实现迁徙自由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迁徙自由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的进程中,以宪法形式确认公民迁徙自由权,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就会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及其诉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制度设置的目的是由法院将两个有牵连的诉合并审理 ,其追求的目的是诉讼经济和程序公正。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应该既可以根据其同本诉当事人之间某一法律关系直接起诉而加入已开始的本诉 ,也可以通过本诉当事人的起诉引入诉讼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应处于狭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陈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1-73
行政相对人权利类型的丰富使其法律地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行政法中的从属、消极和被动的法律地位转变为现代行政法中的独立、积极、主动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变化使其与行政主体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命令—服从”模式。在现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表现出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20.
论宪法上的环境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怀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71-74
所谓宪法上的环境权,就是将环境权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股潮流。在宪法上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符合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公民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法律救济提供理论基础和宪法依据。宪法上的环境权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为环境权的私权化奠定了宪法基础。此外,只有公民环境权宪法地位的确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真正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