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质平 《中外书摘》2008,(10):15-17
胡适一生最为人所乐道的一件事,既不是他的实验主义,也不是他的哲学史、文学史,或小说考证,而是他的婚姻。他和江冬秀的结合,是个典型的“父母之命”。然而,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却又是向“吃人的礼教”抗争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景秀 《金色年华》2005,(9):27-28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缔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  相似文献   

3.
胡适拒名     
时下,很多文章都谈到胡适好名。不但写过《胡适太好名“白活”30年》这样的犯浑文章,而且还就胡适是否好名与陈鲁民、苏育生、陈仓等先生“打过笔仗”。太史公司马迁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世人谁不好名呢?胡适是有些好名,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不好名,甚至还拒名?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吴晗 1966年6月3日,北京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史绍宾”撰写的文章,公布了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与胡适在1930年代的通信,并将这些信视为吴晗投靠胡适的铁证。胡适在中国的声名,早因思想批判运动的推展而不堪,这些信乃如“罪证确凿”,从此,吴晗必须被拉下马来遭受批判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一位朋友的扇子上题上这句话: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要忍得住痛苦。后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25号里引了这句话,并加了一句评语:“我看不但爱情如此,爱国爱公理也都如此。”过了几天,陈独秀被北京军警捉进警察厅。胡适发表随感录《爱情与痛苦》,  相似文献   

6.
胡适说过,Cricket是英国的“国戏”,Baseball是美国的“国戏”,因此之故,中国的“国戏”自然不应是京戏,中国虽没有什么“球”不“球”的,但中国有麻将。于是麻将成了中国的“国戏”。  相似文献   

7.
胡适喜欢喝酒,常常是不醉不归,早在13岁时,他就有了第一次醉酒的经历。因为醉酒,他用皮鞋打过巡捕,被罚款五元,还因为醉酒,被车夫剥了衣服,偷了钱包,在雨里淋了一夜。对于胡适的这一恶习,夫人江冬秀自然非常担心,屡次劝他戒酒,胡适虽然也很想戒酒,却常常禁不住好友的相劝而破戒。后来,夫人专门定制了一枚金戒指,上面刻着“戒酒”二字,让胡适天天戴在手指上,这样,朋友们就不好再劝了,而且一端酒杯就能看到那两个金光闪闪的字,想不戒都难啊。  相似文献   

8.
胡适与郭沫若的第一次见面胡适和郭沫若同为“五四”的健将。胡适虽只长郭沫若一岁,但胡适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步甚早。他在1917年初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随后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而到了1918年8月,作为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相当于高中)学生的郭沫若,尚与去年已发生的新文学运动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明 《老人天地》2013,(6):24-24
1948年3月29日,南京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3月30日上午,蒋介石对外交部长王世杰说,他想让著名文人胡适当总统候选。下午王世杰去找胡适,说了蒋介石的想法。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最初回答:“我承认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可以一新国内外耳目。我也承认蒋公眉威删。他说:‘请适之先生拿出勇气来。’但我实无此勇气!”  相似文献   

10.
名人与麻将     
在中国,最普及、最为人喜爱的游戏恐怕应该是打麻将了。麻将被名人胡适尊称为“国戏”,麻将被百姓戏称为“杨贵妃的骨头——玩不厌的”。因此,古往今来,我国有不少名人与麻将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牵挂     
淳子 《金色年华》2009,(12):62-62
1961年年尾,胡适写信给夫人江冬秀,像妇道人家一般细致详尽叮嘱结束纽约寓所要注意的事情,信写得很长,说家中的书房小厢房里的哪几卷画可装箱,哪些可留给送人。厕所对面小房间里的几本书,胡适也牵挂,说“都可装箱”!  相似文献   

12.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4,(8):61-61
“晚清民国的三十三个奇人” 晚清、民国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奇人”辈出的时代。这三十三个奇人包括:文坛飞将龚自珍,神情古怪魅力十足的辜鸿铭,百年来最狂放的国学大师章太炎,饱览古书、在其眼里“胡适之辈不过尔尔”的黄侃,敢当面怒骂蒋介石为“新军阀”的刘文典,“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梁漱溟,保皇之路越走越黑的康有为,“越堕落越不快乐”的刘师培。身怀绝学、误入歧途的大才子杨度。隐士与叛徒的周作人,为天地立心的冯友兰,能让曾国藩彻夜失眠的王阊运,恶之花叶德辉,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13.
陈玉英 《职业》2011,(6):113-113
胡适曾说:“每个人都是流氓和绅士的结合体。”对班主任,尤其是职高班主任来说,每个学生都是“魔鬼”和“天使”的结合体:你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们就会变成魔鬼: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们就会成为天使。在刚步入职高的时候,小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学习上漫不经心,上课基本是吃东西、睡觉、聊天三件大事:日常生活中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天演公式至少影响了两位学者的名字。一位叫胡洪驿,1910年留美前改名胡适;另一位叫张江流,1912年赴法后改名张竞生。后来前者名满天下,后者却因一部《性史》被赶出了学坛,与画人体画的刘海粟、唱《毛毛雨》的黎锦晖同列“三大文妖”,就连鲁迅也揶揄他:“张竞生的主张要实现,大约当在25世纪。”  相似文献   

15.
播种者胡适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六日,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上,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发表了一篇讲演《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这些“平淡无奇的起码言论”却招致了众多非议,有人以不应在国际会议上向外国人侮蔑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为由,指责胡适失礼、失态、不爱国;更有人作诛心之论,认定胡的颂赞科学和技术,主张中国西化,是洋奴思想的流露、是文化买办在洋大人面前讨好的表现。在一片骂胡声中,初露锋芒的李敖看不过去了,出来打抱不平,写了这篇《播种者胡适》。这犹如抛下了一颗连锁反应的重磅炸弹,由此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笔仗,不久又分为遥相呼应的两个战场:一个战场的主题是“胡适功过”;另一个战场的主题是“中西文化”。前者李敖的主要对手是叶青(任卓宣)和郑学稼;后者的主要对手是徐道邻和胡秋原。面对如此学林的高段强手,青年李敖毫无畏怯,勃然而起,一战而不可休,又一气写下《为〈播种者胡适〉翻旧帐》、《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我要继续给人看看病》等数篇万言檄文。叶、郑、徐、胡诸翁虽年事已高,亦不现疲软,鼓余勇挺枪上阵,几番交手,双方打成一团,最后拉拉扯扯上了公堂——起衅肇事的胡适之却在此时独自悄悄地步入了地狱。这一段唱做念打俱见功夫的文案戏恰如为这位文化班头做了一次精彩的大道场。  相似文献   

16.
轶事     
旧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张宗良在一次学术界聚会中说:“我认为博士应该称为狭士。因为博士只精通某一部分知识,所以应该称为狭士。”又说:“我最反对国内各界一见回国的博士,就奉为万事通的专家。”——摘自《学林散叶》胡适读西洋进化论,得出结论说,庄子也有生物进化论。陈寅恪针对胡适引用《至乐篇》说:“这一节自古至今无人能解,既不能解,为何能有‘生物进化  相似文献   

17.
书人傅斯年     
张光茫 《老年人》2011,(10):44-44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家世显赫,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固执、守节,也最佩服那些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今天看来,胡适的意义不仅仅在白话文上,更在他对文化讨论所奉持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方式上。宽容作为20世纪我们最稀缺的精神资源,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中几乎是由胡适单体呈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形象!可惜,上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化态度及其方式上,比例是1:3。这样一个格局,便注定该运动的主导方式是陈、钱、鲁而不是胡,而这个运动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也是陈、钱、鲁式的,而非胡适之式的。  相似文献   

19.
聂冷 《老年世界》2010,(7):21-21
1910年9月某日,美国邮轮“中国皇后”号于上海吴淞港鸣响了起航的汽笛。 “呀,这不是胡洪驿(胡适原名胡洪辟)吗?”“哟,是竺可桢呀!你怎么还没死呀?”  相似文献   

20.
名人趣谈     
《老人天地》2013,(4):21-21
胡适主持中国公学兼容并包,聘请教授不分派系,更不讲究资格,颇有蔡元培的风格。若论学历,沈从文只有小学程度,但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博学多闻,胡适聘请他为学生讲授小说试作。大概有二十多名学生选他课,但他第一天上课时,却发现整个教室都坐满了。这景象有点让他招架不住,站在讲坛上有十几分钟说不出话来。突然,他惊叫一声:“我见你们人多,要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