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子一九三一年二月八日凌晨屠杀于上海龙华机场后,鲁迅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称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的牺牲,是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曾给予极为高度的评价。当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文章开头就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  相似文献   

2.
继五四启蒙模式之后,中国社会选择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手段,建立民族国家的新方案,无产"大众"成为解放的主要对象和革命主力军。文学要参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向设计,就要承载社会革命和解放大众的使命,教育引导大众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当时的文学论争中,左翼作家批判否定了"大众"认识和界定的多样性,营构了"大众"的无产阶级内涵。在"写大众"的文本中,作家依循无产阶级革命理念,将阶级"大众"叙述为社会变革的新主体。话语论争、理论引导和作家叙述共同建构了"阶级大众"的合法身份。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留学时期和五四时期的杂文,主要是在反对封建文化和寻求新的思想出路上反映出时代的眉目。二七年十月始鲁迅在上海战斗的最后十年,是“围剿”和“反围剿”十分激烈的十年。作为主将,他的主要战斗武器是杂文。因此,鲁迅后期的杂文可以说是反对文化“围剿”的胜利的记录。 左联成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一兴起,就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在他的杂文里揭露了国民党的种种罪恶勾当,并用饱蘸着血和泪的笔,以悲愤的感情,写下了哀悼革命烈士的文字。这时,鲁迅自己也被通缉,追捕,但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却充满了信心,在最艰难的时候看到了希望。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仍然会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把旗擎登, 号儿吹震天穹,……荒芜的阵地, 开着战斗的血花吧! ——殷夫:《拓荒者》鲁迅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中曾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这沥血的篇幅里,其中就包括有年青的革命诗人殷夫以青春和生命谱写的诗章。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翼的左翼诗歌发展史上,殷夫以自己回荡着雷霆、迸溅着火花的  相似文献   

5.
聂国心 《齐鲁学刊》2012,(3):131-136
"革命文学"倡导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有比较长的过程,学界一般将其源头追溯到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主张。如果把"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适度区别开来,那么,至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关于"革命文学"的想象,即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创造社"元老"们分别倡导的"革命文学"。这三种"革命文学"想象彼此有很大的差异,显示了"革命文学"源头的不同建构和意向。对这三种"革命文学"建构与想象的历史分析将突破以往革命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革命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一些革命作家产生了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精神诉求,这促使进步文艺界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过程中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1930年代初,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理论家的文化观日渐成熟,他们的无产阶级文化诉求促进了左翼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回眸初潮──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黄昌勇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史,决不能绕开1928年发生的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这次论争实质上是倡导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的一次新的审视;它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  相似文献   

8.
以左翼文学为界 ,田汉的艺术理念有着明显的转变 :从求美、求真到求善 ;从抒发个体经验到体现群体意志 ;从为个人创作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奋笔疾书。与此同步的是田汉期待视野的重构与变迁 ,内在地决定了田汉在选择外来文学过程中多元起点上的现实主义指向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俄苏文学归趋  相似文献   

9.
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日。列宁离开我们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四十年,但他的伟大思想永远是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特别重要的是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原理,第一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强调集体主义,认同“我们”的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我们”成为革命文学惯常的叙事主语.从最初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真诚信仰,到底层民众自我阶级意识与反抗的觉醒,再到革命党以“唯我们独尊”的姿态掌控文坛,“我们”的叙事可谓历经波折.总体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表述“我们”作为阶级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为使命,但在“我们”的汇流中,理性的认同越发呈现出非理性化的态势.“我们”的叙事,最终演变为对政党政治的绝对服从.“我们”的文学史,尽管充满集体主义的激情,但作为改造思想、服务革命斗争的工具,“我们”的文学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历史缺憾.  相似文献   

11.
论郭沫若革命文艺思想的现代生成和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革命与文学》等一系列论文中,郭沫若用一些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了革命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该文表征了郭沫若革命文艺思想的现代生成和先锋性。是时,郭沫若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文艺观,推动后期创造社实现了"集体转向",并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另外,在郭沫若的知识谱系中,"变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关键词,它意指着他对文艺与革命等问题的辩证认知。  相似文献   

12.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开展,文学领域发生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阶级论"与梁实秋为代表的"人性论"的论辩。鲁迅在论辩中发表了长篇论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章指出了新月社标榜"文艺自由"的虚假性与反抗专制压迫的软弱性,阐明了自己译介苏俄文艺理论的动机与目的,并对梁实秋用"人性论"否定无产文学的种种错误论点进行了辩驳。  相似文献   

13.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1,(12):60-65
本文认为瞿秋白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鲁迅先生亲密合作,克服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王明左倾路线对文艺战线的影响,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局面.瞿秋白和鲁迅先生是左翼文化战线的"实际领导人",是正确路线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八年至“左联”成立前夕,我国经历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同鲁迅一样,茅盾也卷入了这一论争。他在《回忆录》中,曾简洁地说明自己在革命文学论争时的态度:“对于从一九二八年开始盛行的这种‘革命文学’的公式,我一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的,……我的这种态度很引起一些同志的不满,认为我是从‘右’的方面来贬低或否定‘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不过,我认为我是在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对于茅盾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过程中,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茅盾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就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一蠡测管窥,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趣味、风格与范式的文学形态,这一文学形态发展到"文革"时代,已经终结.建国以后,革命文学通过文学资源的清理与对各派文学力量的批判,建立起一体化的革命文学知识体系,革命文学成为文学界统一的规范力量.新的文学等级秩序关系的建立,摧毁了革命文学赖以存活的文学竞争机制,革命文学力量与其他文学力量的张力关系不复存在.革命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则在革命的"经典"化过程中,日益教条化和公式化.革命文学的终结也是20世纪急进主义文化思潮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海珠 《学术研究》2006,(8):125-131
中国“左联”的成立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1930年,“左联”成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中国支部。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而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组织,中国共产党受命于第三国际的领导。由第三国际倡导并成立国际性的作家团体,促使在中国也成立相应的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指导系统。而中国本身也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星星之火,鲁迅和茅盾在这个组织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4年以后,“左联”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联系已经中断,交流和指导非常困难,但有文献材料证明,这时“左联”和国际的联系改为由“文总”出面。总之,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相似文献   

17.
革命烈士方志敏,酷爱文学,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前驱者”。他的狱中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在国内外广泛传颂,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可爱的中国》,以为这是他唯一的一部文学作品。其实不然。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方志敏便开始“新文学”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传统是在阐释中建构起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强调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性质和个性解放精神,推崇白话文学的正宗地位.左翼文学兴起后,对五四文学传统进行了修正,剔除其中不符合无产阶级革命原则的内容,同时强化了它本来就有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成分.到1940年代,五四文学在新民主主义思想基础上实现了与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的整合,它们共同构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学.不过经此改写,五四文学传统便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五四文学自身了,这导致1980年代初发生了一场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讨论.这一讨论,顺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趋势,但注定不可能真正回归"五四".在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在现代性原则的基础上理解和重释五四文学传统,从而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理想的一个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的底层女性形象是作家对世界文学的独特贡献。他打破传统的人物性格模式,从精神发展的过程表现了底层女性争取独立、自由的奋斗历程。他的妇女解放首先是人的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张剑 《齐鲁学刊》2012,(3):137-142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联,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两个概念在主流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内被不断追加与重写,导致概念内涵不断扩容与泛化。从原初内涵看来:"革命文学"指的是左联成立之前未被组织化的革命作家在当时社会情境下对革命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文学反应;"左翼文学"指左联成立至解散这个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其同路人作家反抗国民党政权文化围剿的文学实践。这样的界定既考虑到了革命文学提倡的阶段性、复杂性,又指出了左翼文学的质的规定性,同时将其与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概念区别开来。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厘定不仅是为了推进左翼文学研究,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概念定位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