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丽霞 《社科纵横》2011,(8):106-108
《女勇士:一个在鬼中间生活的女孩的童年回忆》书名自身已经揭示了汤亭亭这本开山力作的文类属性:个人传记,成长故事。在美国特殊的背景里,这个成功人士的个人传记和成长故事又涂抹着浓重的"美国梦"色彩。事实上,这三种归类不仅依据充分,而且密切关联。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成功和美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中国特性。其中国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女主人公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奋斗的力量;其次,她成为女勇士的动机不只是美国式的个人成功,而是中国式的为美国华裔族群效力;最后,她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翻译"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2.
包志明 《社科纵横》2006,21(5):167-168
在《兔子跑吧》中,作者厄普代克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主人公———“反英雄”人物,在细致描摹哈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对占美国社会主流的中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洞烛幽微。本文认为主人公哈利屡次离家外逃的背后确有因可循,即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映射。结论认为在《兔子跑吧》中,一代巨匠厄普代克受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也可视为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阐释文本。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了分析:孤独的个人及荒诞的世界;个人自由与追求;宗教与信仰。  相似文献   

3.
夏目漱石认为,日本由西方引进的个人主义,使人赢得了个人自由与独立,但其副作用是极易使人心走向极端利己。《心》的主人公“先生”体验了因金钱、“自己本位”、恋爱强迫人变为利己主义者的恐怖。漱石预见到未来的日本个人主义必然盛行,就其可怕的副作用,他向后人发出了警告。由此看来,《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新关系投射到文学中,促进了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特别是近代科技带来的新的认知,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生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围绕电车这一近代都市新兴交通工具,从都市空间的角度对《少女病》进行解读。根据符号理论分析《少女病》中的女性形象,进而对小说主人公杉田在电车空间里的偷窥行为进行深层剖析,同时考证《少女病》与《棉被》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夏目漱石认为,日本由西方引进的个人主义,使人赢得了个人自由与独立,但其副作用是极易使人心走向极端利己。《心》的主人公“先生”体验了因金钱、“自己本位”、恋爱强迫人变为利己主义者的恐怖。漱石预见到未来的日本个人主义必然盛行,就其可怕的副作用,他向后人发出了警告。由此看来,《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威利的个人形象入手,探讨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缘由.经过分析发现,威利的悲剧要追溯到他所坚持的“人缘好“的生活理念,这个生活理念不仅仅使他走向毁灭,也深深影响了剧中的关键人物比夫,“父子关系在本剧中处于中心位置”.借助于女权主义批评,笔者逐一分析了他作为丈夫、父亲和推销员这些角色时对外部形象的维护,最后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威利把维护外部形象推向了极致才导致他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灵性维度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挑战,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工作也逐渐受到超个人心理学对人类本性与更高意识状态的灵性研究的影响,反思以往的服务模式对人的灵性纬度的忽视,逐渐关注服务对象的灵性维度与意识的最高状态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与人类潜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取向即超个人社会工作。由于超个人社会工作是受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出来的,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与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发展、超个人社会工作的辅导原则以及运用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灵性维度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挑战,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工作也逐渐受到超个人心理学对人类本性与更高意识状态的灵性研究的影响,反思以往的服务模式对人的灵性纬度的忽视,逐渐关注服务对象的灵性维度与意识的最高状态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与人类潜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取向即超个人社会工作。由于超个人社会工作是受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出来的,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与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发展、超个人社会工作的辅导原则以及运用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9.
陈英群 《阅江学刊》2012,(6):128-134
阎连科出生在贫困的乡村,由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缺失性体验而产生一种向往城市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为贫瘠土地上的青年农民拼命逃离土地、渴望进入城市的迫切心情。他的小说可以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在逃离土地之路上挣扎的痛苦心声,同时也可体味到作者希冀精神上回归土地的殷切心情。  相似文献   

10.
孙秀丽 《学术交流》2008,(2):156-158
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传统单纯强调作者权威性的叙事理论不同,巴赫金否认作者的绝对权力,认为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话拥有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作为独立主体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巴赫金这一观点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他在哲学上持外位性观点,强调人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价值上所具有的局限性;在小说理论上他提倡的杂语性和对话性并借此反对作者专制话语权.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巴赫金反传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杨李 《社科纵横》2013,(1):95-98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小说《占卜者》中通过讲述女主人公作为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深入地探讨了女性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赋予了女性自主的话语权。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莫拉格在历经了觉醒与反抗之后寻求自我、发现自我、追求女性自我属性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占卜者》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生存的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2.
制约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只是宪法的一面,而国民作为主人公,发挥能动性则构成宪法的另一面。护宪派从宪法的社会契约性与普遍的价值性出发认为不应修宪,而修宪派则以日本宪法在制定程序上存在问题为由主张修宪:他们的问题都在于将法律文本绝对化,而宪法,并不仅仅指的是成文的法典,而是与宪法内容相关的各种法、制度、习惯的全体,是人民通过主观能动的政治实践活动形成的宪法。  相似文献   

13.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一生极其坎坷.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别具一格,尤其擅长描写女性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饱尝爱情痛苦的内心感受,并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传递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于诗人自身命运多舛,因此她的抒情诗常常被浓郁的悲剧色彩所笼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行为不规范问题,不仅使改革的效应递减,而且使改革的深化也步履维艰:一方面放权让利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微观经济低效益运行的局面,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又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收权收利的对策,在这种两难局势下,很有必要重新再造分配机制。改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为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四者分配关系近年来,由于分配体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体制的“病灶”,收入分配仍然按政府事先规定的比例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进行。由于这种分配本身属于纵向的行政性分配,这就使得各自的利益差异和冲突加剧,尤其在市场失常和责、权、利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利益的相互蚕食、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心理距离”的美学理论,剖析了《雪国》男主人公岛村的审美心态,借以纠正评论界对《雪国》两个女主人公美形判断的差误,阐述了岛村、驹子、叶子、妻子几个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杰作《红字》,是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在加尔文教压抑下,人们的精神面统、思想矛盾和生活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同身体畸形的丈夫罗格·齐林提斯失散后,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因怀孕被察觉。由于拒绝讲出自己的情人,被政教合一的情教法庭判处带上红色“A”宇(Adultery意为通好)当众受辱。全书以红字“A”为线索,作者采用了象征的写法,把主人公海丝特的命运和不断改变着意义的红字“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红字》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名著。海…  相似文献   

17.
唐美静 《社会工作》2014,(1):128-13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自2004年后被社会广泛关注。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从而妨碍其成长与发展,甚至连个人生存都受到威胁。本文应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大因素在于其社会支持网络的残缺。社会工作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安全、有效、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具体行动则应该从个人内部和个人外部两个层面进行介入。  相似文献   

18.
放心就是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一般说来.在一个文明有序、法律健全和制度完善的社会里,由于个人的权益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因而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率都很高,表现在个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充满了信心,而这种信心又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放心。至此,个人的安居乐业才成为现实。真正的现代法治商业社会是一个相对合理而又充满希望的社会。因为它遵循的是自由、合理和公平竞争的准则;它不容许欺诈和作假,它不容许特权渗透于经济活动之中;它崇尚的是商品的优胜劣汰;它最终体现的是对个人生活服务的日益完善,从而使人个的存在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20.
杨李 《社科纵横》2013,(6):115-118
《占卜者》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莫拉格47年的成长历程。本文对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及其在莫拉格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加以分析,认为劳伦斯通过对这些男性人物的塑造,从不同角度对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加以补充,而女主人公在与他们的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日趋成熟,其成长经历也因此显得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