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是人类延续的必要社会形式,也是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本文认为达斡尔族非常重视婚姻,也有着自己丰富的传统婚姻习俗。文章通过对婚姻制度、婚姻缔结、纳礼、婚礼、离婚与再婚等婚俗的考察,系统论述了达斡尔族传统婚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详细地阐释了达斡尔族男婚女嫁的一系列程序。从其订婚、结婚、离婚、再醮入手 ,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达斡尔族婚姻习俗的全过程以及解放后的变化 ,体现了达斡尔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思想与达斡尔族习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习俗文化背后都有很深的宗教思想影响根基。因为信仰观念一旦形成,便会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在当时的传统习惯和观念、道德风尚中,以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给后代民族的习俗文化以重要影响。古老的萨满教便是这样深刻地影响着达斡尔民族的。无处不在的萨满文化萨满教因其巫师“萨满”而得名,它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原始宗教。历史上,包括达斡尔在内的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都信仰萨满教,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对萨满教的信仰甚至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以至于今…  相似文献   

4.
"库木勒"是达语,汉译是柳蒿芽的意思.柳蒿,又称白蒿、水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河岸、沼泽之地,尤以嫩江岸边为最.其出土二寸之许的嫩茎叶芽虽稍苦可作食用.经中医中药学之研究,柳蒿芽有健脾开胃、清火解毒之功能.国家林业土壤研究所鉴定柳蒿之全株含对人体有补益的芳香油百分之零点四七.可见,柳蒿芽是理想的可作食用的野生植物.世居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民,早在几百年前就同"库木勒"结下了特殊的缘分.远古时候,达斡尔族是一个从事游牧和渔猎的民族,不善农耕.清朝时期,大部分男子征战疆场,在家的妇儒老小更无法耕种土地,朝廷供应的口粮又不能及时运到,加之兵荒马乱,遇到灾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各族先民 ,为缔造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论述了达斡尔族的历史来源和其创造的高度文明 ,阐述了达斡尔族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总人口超过十二万的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阿尔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 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家后,所生子女内属父亲的“哈拉”(代族),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权。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后,男方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语称“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  相似文献   

7.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五万二千多人(1958年统计)。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省,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齐齐哈尔市郊区较为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亦有少数。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亦曾受到通古斯语言的影响,同时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形成三种土语:布特哈土语、齐齐哈尔土语和新疆土语,互相间能通话。很多人通  相似文献   

8.
你到过嫩江流域达斡尔族人的家吗?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作客,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那悬吊在屋檩下似一叶扁舟的摇篮,定会给你留下不灭的印象。尤其当年轻的母亲轻轻摆动着摇篮,拉长音低声吟唱着:“妞妞,米尼博鄂--博!博布依尼博鄂--博!(意为我的宝宝要好好睡觉觉!)的时候,也许会唤起你对童年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阿尔语系蒙古语族,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达斡尔族在解放前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政府执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使达斡尔族人口得以迅速回升。目前,达斡尔族人口增长趋势已过渡到有计划的适度增长的良性循环阶段。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通,男人入赘女家后,所生子女内属父亲的哈拉(代族),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权。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后,男方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语称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结婚前一个月,还要送一次小礼叫托列。礼品主要是衣服、被褥等,这时女婿和姑娘可以见面,在一起吃拉里粥或挂面,有的人家当晚男女便同房,女婿过一两天后回家。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婚礼。  相似文献   

10.
研究达斡尔族的历史起源,是民族历史研究中比较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深入了解、认识达斡尔族的历史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于达斡尔族族源问题的研究,一百多年来,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吸引了许多学者.清道光三年(1823年),达斡尔族学者花灵阿撰写了《达呼尔索伦源流志》,开创了达斡尔族历史起源问题研究的先例.尔后,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对达斡尔族来源问题产生了兴趣,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派专人到达斡尔族聚居地区调查达斡尔族的来源.第一次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调查结果说达斡尔族是女真的后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萨满教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信仰方面,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本文论述了达斡尔族萨满教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达斡尔” (Daur)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达”为“从前”或“原来”之意,“斡尔”为“住处”之意,“达斡尔”含意为“原来住处的人”。达斡尔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过去由于音译不同,在一些汉文的记载中,曾有达古尔、达呼尔、达瑚尔、达胡尔、达呼尔、打虎儿、打虎里、打虎力、达虎里、达瑚里、达呼里、达乌里、达古里、达乌尔等二十多种写法。“达斡尔”这一族称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13.
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本文分别就达斡尔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婚姻家庭、文化艺术以及政治道德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达斡尔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对达斡尔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是一个薄弱环节。为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达斡尔族伦理思想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因为它对于加强达斡尔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吴依桑本文综合利用解放前后有关达斡尔族文化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及近年来关于达斡尔族研究的有关成果。对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达斡尔族教育作了简要的叙述,并对在达斡尔族教育史上有影响的三位教育家的事迹做了介绍。作者吴依桑(女),1956年生,中...  相似文献   

15.
许克 《中国民族》2007,(9):26-26
她是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女孩,我们之间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但都有一份埋藏在心底对家乡、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在约有9.4万达斡尔人,比1958年所言5.5万人有了大幅度增长。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人数更多。据达斡尔人自己的估计,1930年在嫩江流域一带至少有10万该族人。该数字还不包括住在海拉尔一带和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人。据波普1928年推测,整个东北地区的达斡尔人总数可能达30万人,但在1935年,他又言并不知达斡尔人口的总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字亦有类似的极大起落。其原因主要有:1.早期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的传统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斡尔族的传统哲学思想毅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总要对于自然界和世界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进行认识和思考.都会形成较为系统的世界观。世界观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对人们的生产实践和文化产生积极作用,并积淀于各种文化现象之中。由...  相似文献   

18.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骁勇善战,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达斡尔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还传承下来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游艺项目。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射箭、摔跤、赛马、陶力棒、鹿棋、萨克等外,还有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波依阔、颈力、拉棍、驮垛子等传统体育游艺项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诸少数民族中,有一个民族人数超过了5万,即达斡尔(Dagus,Dagur,亦拼写成Daghur、Dagor或Daur)。在中国,他们被称作达古尔、达呼尔或达胡里,他们自称达斡尔。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嫩江上游及中游河谷,主要是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少数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齐齐哈尔城西的梅里斯及富裕、讷河、嫩江和爱辉诸县。在本世纪初,达斡尔人住在德都县,从命于当时的统治者。他们迁入了讷河县一带。直至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五咏曦曲棍球,达斡尔语称“贝阔”,是达斡尔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据考证,曲棍球由初源于西方国家,后来经西藏传入我国内地。到了汉代,才有了正式记载。那时的曲棍球分马球、步球两种,汉代称马球为“击鞠”,唐代称步球为“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